刊登日期/Date:Feb.2008 刊物名稱/Publication:China New Time 中國新時代 |
中國新時代 “真不愿意過年” |
讓陳玉劼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的春節,他邀請了20來個中國朋友來家里聚會、涮羊肉。“鍋是從別人家借的,我記得當時連續三天,每天下班了就去超市買東西。”陳玉劼回憶,“后來客人走了,我一個人連續吃了兩個禮拜的羊肉。” 除夕夜,陜西農村的田野里,陳玉劼一個人走著,關中平原的漆黑籠罩著他,然而,正在上高中的陳玉此時“對于春節的吃喝玩樂不是很在意,想得更多是茫茫夜空籠罩的貧窮小村外的世界是什么樣子,自己的未來會是什么樣子?” 2008年伊始,坐在北京的辦公室里,37歲的陳玉劼向《中國新時代》描述著自己心底里最深刻的那些春節記憶,少年時期對未來的探索和追求,仍然讓他感觸良多。 從陜西農村走出來的陳玉劼目前是新華美通中國區總監,自2003年加入這家由美國的美通社和香港的新華財經合資成立的新聞服務機構以來,陳玉劼坦言自己一直處于忙碌和“焦慮和興奮的狀態”。 進入新華美通后的頭三年,因為業務剛剛起步,陳玉劼沒有休息過一天,到現在還保持著每天早八點剛過就上班,晚上八、九點才離開辦公室的習慣?;丶液?,他依然要閱讀大量報紙、雜志、上網、看電視新聞。 陳玉劼主要負責管理新華美通中國大陸地區的市場與銷售、編輯與客戶服務,對于正在快速成長中的新華美通公司,新客戶的開發被視為一項重要工作。 “說實話,公司剛開始、業務還沒有的時候,我真不愿意過年,不愿意過生日,尤其是黃金周。因為一到過節時間大家都不上班了,想找人都找不到了。”陳玉劼說。 從一到一千 在陳玉劼的職業生涯中,最輕松的應該算是2004年的春節。 “那一年假期也很有意思,我沒有安排去外地,因為剛從美國回來,第一次在北京過春節,就打算好好休息一下。但是正月初三的時候,老板在郵件中問我 打算什么時候回公司上班。”陳玉劼所說的老板就是新華美通的董事總經理,美國人魏助仁。那一年也是他第一次在北京過春節。 “因為他沒有意識到春節對于中國人的意義,所有的公司和員工都在休息,他一個人在公司沒有人陪伴,所以就給我發郵件。”于是,陳玉劼在大年初四就來公司陪老板上班了。 每一年的二月初,是國內公司向海外發布新聞以及財務報表的時候。作為中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為企業和機構提供全球文本、圖片和多媒體新聞稿發布服 務的機構,目前,新華美通服務的客戶群涵蓋科技、金融、汽車、教育、能源、醫藥生物、時尚等各行業及組織機構,中國在納斯達克上市企業幾乎100%在使用新華美通的服務。 但在2004年春節期間,因為公司業務剛處于起步階段,整個公司只有8個員工,1個固定客戶——作為企業通迅社,新華美通從事企業信息發布,但不會給媒體記者任何紅包,也不會向企業承諾發稿率,并不像傳統公關公司那樣提供全套的服務。因此,新華美通運作模式還沒有被行業接受。 此時,陳玉劼擔任媒體關系經理。他帶領兩個同事,逐個打電話,逐家上門拜訪媒體。幾個月之內,美通的媒體網絡有了明顯改進,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也開始發布新華美通的新聞稿,隨后他又被老板派去幫忙做銷售。從2004年開始做銷售到2005年底,雖然還要做媒體關系業務,但他“兼職”的銷售業績卻一直遙遙領先。 目前,新華美通的客戶規模從最先的一家迅速增長到目前的一千多家,年度客戶的續約率接近100%。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客戶多了,我們對他們的服務質量卻不能降低,就像開餐館一樣,十道菜里面有一道菜做得不好,那么就不能得到客戶的滿意,所以我們要像對待當年第 一家客戶一樣,盡量提升我們的服務質量。”陳玉劼說,在新華美通工作的四年多的時間里,陳玉劼幾乎都處于工作狀態,“經常在周末、假期期間,甚至夜里、客 戶都會給打電話。” 新聞的理想 少年時期的陳玉劼,曾經考慮成為一名秦腔演員。高中畢業時卻考取了北京外國語大學,成為全村有史以來第一個來北京上學的大學生。 因為出身農村,作為農民父母終年辛苦勞動也不能支持他和弟妹們的學業,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打工賺錢就成為陳玉大學生活中的主要內容,送貨、做家 教、看守教學樓,這些他都做過。“自立是我當時最大的理想。”陳玉劼說。大二的假期,陳玉劼到北京電視臺做兼職,正是這次偶然的機會把他領入了新聞的世 界。 畢業后,陳玉劼一直在做新聞雜志類節目的編導,每周一期半個小時左右的節目,選題主要是IT、汽車等當時熱門的行業。 后來,當陳玉劼在采訪時發現自己能提問的問題越來越少時,他開始反思。他突然發現,“電視新聞與一般紙質媒體不一樣,它更強調視覺,而并不特別在科采訪企業到底如何。做了這么久,我對所采訪的行業其實并不了解。” 1999年,陳玉劼毅然辭掉了在電視臺的工作,只身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攻讀MBA。 “60%的人在剛讀MBA的時候,并不知道自己將來到底要做什么,我也是如此。只希望了解更多東西,這樣我可以多一個選擇。”陳玉劼坦言。 在美國的第一年暑假,陳玉劼選擇了到紐約道瓊斯公司實習。隨后三個半月的時間,讓他確定了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那一段時間,他第一次發現原來財經新聞有如此大的力量,僅僅一條小新聞就可能影響一個公司,甚至一個行業的股價。這讓他堅定了重回媒體的決心。 但2001年6月陳玉劼MBA畢業前后,正趕上IT業泡沫破滅、“9·11”事件。后來,他在朋友建議下到了一家影視公司工作。 2003年初,陳玉劼辭去美國的工作返回國內,在CNBC亞洲財經頻道做了一段時間的顧問。偶然的一次機會,他得知由美通社與新華財經合作成立的新華美通在北京招聘,就這樣他進入了新華美通。 骨子里還是春節 陳玉劼對于春節的特殊感情,更多的是在美國讀書和工作期間。 “因為異國他鄉沒有春節的氣氛,平時生活節奏也比較快,大家在一起聚一聚就感覺很難得。”陳玉劼說,自己剛去美國讀書的時候很忙,尤其是在美國的第一年,“我記得那一年春節還趕上期末考試,根本沒有時間準備過春節。但在內心深處,卻始終難以割舍過年的情結。” 陳玉劼說,此時就算找一個朋友,兩個人一起喝上一瓶二鍋頭都覺得心里會舒服一點。 讓陳玉劼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的春節,他邀請了20來個中國朋友來家里聚會、涮羊肉。“鍋是從別人家借的,我記得當時連續三天,每天下班了就去超市買東西。”陳玉劼回憶,“后來客人走了,我一個人連續吃了兩個禮拜的羊肉。” 與西方最熱鬧、隆重的圣誕相比,“我們華人的骨子里是春節。這個時候,自己的心里不由自主地就會想到自己的家人、父母過得怎么樣,這時候也是最惦記他們的時候。” 惦記家人,也是促使陳玉劼選擇回中國的主要原因之一。 陳玉劼在美國期間,“爺爺奶奶都相繼去世,因為上學原因,我都不能回來,我就想,每年和親人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了,沒有必要為了美國的一個工作機會付出這么大的代價。”說到這里,這位西北漢子聲音有點低沉,不經意間流露出其對家人的關懷之情。 2008年春節,陳玉劼打算回陜西老家陪陪父母。“由于平時的時間都在忙。”陳玉劼有點自嘲地說,“自己可能也是比較‘可憐’的,屬于生活和工作不太平衡的那種人。” 陳玉劼突然想起了2007年的夏天,他和愛人去了一趟廣西桂林度假,“結果回來以后,卻不太記得漓江的景象,因為一路上電話不斷,一直在處理工作。”陳玉劼露出西北漢子特有的憨厚的笑,“或許這樣的生活是命中注定的。但既然是自己選擇的事業,就應該努力做到最好。”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