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擁有規模達117萬億的經營性國有資產,且一直保持著不低比例在增長,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在融入全球化,推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指出《規劃綱要》必須貫穿改革的精神,通過實實在在的重大改革舉措破除阻礙發展、妨礙公平的弊端。
改革是主線,而國企改革則是重頭戲。而國企改革能否在“十三五”規劃的實施中扮演好更加重要的角色,釋放更多的紅利,對“十三五”規劃的實施、對實現兩個翻番的目標、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都關系極大。
從改革的推進來看,很多其他方面的改革,都與國企改革密切相關,都依賴于國企改革的深入推進。如果國企改革沒有突破,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可能很難向前推進。如價格改革,就依賴于國企改革的推進,依賴于打破國有壟斷和行業管制;又如金融改革,在金融領域仍然由國有高度壟斷的情況下,又怎么可能形成完全市場化金融市場呢?反過來,如果沒有國有銀行,又如何對金融市場進行有效調控呢?所以,如何通過國企改革,把握好金融改革的度,就成了非常重要的方面;再譬如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在國有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收入差距較大、福利不同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國企改革的同步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是很難向縱深推進的。等等,都需要國企改革在“十三五”能夠有較大的突破。
從經濟結構調整的角度來看,眼下,出現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幾乎都是被國有所壟斷和控制的行業,且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如鋼鐵行業,產能幾乎都集中在幾大國有鋼鐵公司手中,包括地方大型鋼鐵企業。而這些企業,大多與政府密切關聯,與政府關心的就業、稅收等密切相關,與能否有效防范金融風險密切相關。如何才能通過改革,把過剩的產能壓下來,顯然需要加大國企的改革力度,讓國企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其他如水泥、船舶、機械等行業,也都面臨類似的問題。這也意味著,只要國企改革停滯不前,經濟結構調整在很多領域就無法進行,產能過剩的問題就無法解決。別的不說,僅各級政府對社會穩定的擔心,就會成為改革的巨大阻力。一旦通過改革,將企業交給市場了,企業就會主動選擇轉型和進行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
從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來看,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要求企業轉變發展方式,要求地方政府加大經濟方式轉變力度。但是,10多年過去了,這項工作并沒有取得明顯成效。相反,卻因為房地產業快速發展等方面的原因,經濟增長方式變得更加步履蹣跚了。其中,國有企業按照只講規模、不講效益,只重數量、不看質量,只看眼前、不講長遠,只講速度、不計成本的思路,一個個把規模做得老大,競爭力卻不升反降,特別是國際競爭力,反而隨著規模的擴大而下降。自然,就不可能對經濟增長方式產生作用了。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大改革力度,逼其進入市場、逼其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
從市場的角度分析,只要國企沒有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市場也就不可能成為真正能夠公平競爭的平臺,就會出現不公平競爭,市場效率就不可能最大化,資源配置也不可能最優化。如此一來,經濟發展的效率就很難得到真正提高。特別是民營資本,就不可能按照市場規律投資到實體經濟中去,增強經濟的抗風險能力。相反,會像進入21世紀的前10多年一樣,把重點全放到投機和牟取暴利,甚至追求腐敗利益、違法收益和進行權錢交易上。所以,要公平市場競爭、完善市場秩序,也有賴于國企改革的深入推進。
也正是因為國企改革事關各個方面利益,事關市場公平,事關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事關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因此,“十三五”期間,國企改革的每一步突破,都有可能對“十三五”計劃的實施產生重要影響。如果國企改革的紅利能夠得到有效釋放。那么,對“十三五”規劃的實施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隨著國企改革指導意見的出臺以及各項配套措施的逐步推出,新一輪國企改革將全面推開。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此輪國企改革涉及的大多是事關國民經濟全局的企業,如何在改革方案設計、程序規范、產權保護、組織結構科學、管理架構合理、企業市場主體地位確立、政府與企業關系理順等方面都能夠按照制度、規范和程序執行,是國企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也是國企改革紅利能否有效釋放的關鍵。一旦這項工作做好了,就會為實現“十三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