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柒財經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法律與金融監管研究基地以及柒財智庫共同推出了《新金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
著眼于國內新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圍繞中國新金融機構在普惠金融、精準扶貧、防控金融風險、綠色金融以及金融科技創新和CSR應對策略、整章建制等等一系列熱點主題進行研究分析。

《報告》通過大量翔實的資料數據,論述總結了我國新金融企業2019年期間社會責任總體實踐、展現了新金融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分析了我國新金融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提出了促進新金融企業社會責任有效踐行的建議和期望,希望有助市場各方觀趨勢、理思路、定策略。
新金融企業爭當公益慈善引領者
近年來,大數據、分布式記賬、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推動我國金融創新迅猛發展,催生了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智能投顧等金融新業態。新金融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短短數十年間實現了爆發式的發展。
可以說新金融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普惠金融的發展,在便利金融交易、滿足多元化投融資需求、提升金融服務質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發揮著不可取代的積極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在發布《報告》時表示,2019年,圍繞消費金融、圍繞金融科技,央行也出臺了Fintech(金融科技)的發展規劃。許多企業在展望未來、謀劃發展的同時,也在踐行自己的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不僅是簡單的理解,新金融企業運用新的技術,在公益領域也會更加豐富。”尹振濤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長效活動,也要做好企業公益營銷,找準公益項目,加強外部合作,與公益組織、媒體、企業之間形成合力。
《報告》顯示,2019年,新金融企業繼續在助推金融科技創新、貢獻稅收、改善民生、穩定就業、保護生態、扶貧濟困、支持公益等多方面持續發力,積極履行著社會責任,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調研顯示,新金融企業特別注重探尋企業發展同公益事業之間的結合點,爭當公益慈善的引領者,在公益慈善話動中表現活躍,逐漸成為我國公益慈善事業中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同時,公益慈善事業更成為新金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回報社會的主要方式之一。
以螞蟻金服、度小滿金融、京東數科、小米金融、拍拍貸(信也科技)、捷信集團等為代表的機構紛紛開展企業社會責任行動,就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理念、戰略、方式,向社會傳遞行業正能量,直接或間接帶動整個行業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同時按年度進行了系統性的信息披露。
在履行經濟責任方面,新金融企業在運營平臺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額穩步增長,在穩定經濟發展、吸納就業、貢獻稅收等方面貢獻了不小的力量。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新金融行業帶動就業人數達到1520.5萬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就業壓力。
在履行監管責任方面,《報告》顯示,目前新金融業在運營平臺中,擁有自主風險管理體制機制的新金融平臺比率達到96.53%。這些新金融平臺嚴守金融風險底線,除另有規定外嚴格執行客戶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不從事非法自營業務,不非法集資,不違規建立資金池,不違規提供增信服務。
同時,新金融企業致力于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包括加強金融知識宣傳和教育,不斷提高金融消費者風險識別能力和自我保護水平;提高信息透明度,及時公布經營活動和財務狀況信息等。
例如,捷信在線上自主開發了創意H5游戲“捷信金融學苑”,從對新鮮理念接受程度、理解能力較強的年輕消費群體入手,在滿足他們多元化消費需求的同時,幫助他們提升金融素養,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在履行環境責任方面,新金融企業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組織參與水土流失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土綠化、沙漠治理等生態保護治理與修復活動,在改善我國生態環境,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等方面卓有成效。
2019年5月11日,開鑫金服在南京鐘山風景區開展“綠色鐘山守望者”活動,用撿拾游人丟棄的垃圾的方式守護南京“綠肺”,宣傳環保理念。此外,還有一些新金融企業在積極組織參與自然保護區、河岸、森林等自然景區的垃圾撿拾、河堤維護、植樹造林等公益性生態保護活動,加大公益環境保護投人、治理修復生態環境,推動生態保護和企業共發展。
調研顯示,63.4%的新金融企業倡導公眾采取恢復生態系統的行動;16.1%的新金融企業建立了生態保護制度;20.5%的新金融企業通過其它方式參與生態保護。他們通過自覺審視自身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積極履行生態保護的主體責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致力于公益性生態保護事業。
在履行道德責任方面,《報告》顯示,新金融行業在開展農村金融助力農村金融發展作出了有利的貢獻。據了解,2019年4月,度小滿金融正式對外發起“小滿助力計劃”,作為一個公益扶貧項目,度小滿金融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探索金融扶貧的新模式。據悉,該項目計劃年內面向貧困地區提供1000萬元免息貸款,助力精準扶貧。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新金融企業在從事公益事業的過程中,也充分發揮了創新優勢,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和內涵,帶動更多人參與公益,提升活動影響力。
例如,360金融推出“小馬甲公益計劃——暖冬行動”,在北京街頭打造“暖暖加油站”,以暖心馬甲、能量熱飲等福利為藍領人群加滿能量的同時,也以此方式號召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公益活動中,向奮斗者們致敬。
京東數科在推進“公益廚房”進程中,一直嘗試通過微信、微博等新營銷方式,利用互聯網觸達人群廣、互動即時性高、傳播速度快等優勢提升大賽的整體社會影響力,號召更多社會公眾加入到扶貧陣營。
踐行社會責任仍需長期規劃
此外,《報告》也指出,盡管新金融企業近年來一直積極履行著社會責任,也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績。但在本次調研過程中,也發現新金融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無論是在企業自身,還是在外部環境都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需引起注意并進一步改善。

調研數據顯示,在這些項目所涉及的領域中,扶貧類的公益項目占比為31.31%,教育類項目占比為24.18%,環保類項目占比為20.83%。可見,企業在教育、扶貧、環保領域進行的公益項目投入比較多。而在2019年,100多億元的捐贈款流向中,教育、扶貧、環保也是吸納善款最多的三大領域,占捐贈總額的75%。總體反映出了新金融行業捐贈公益捐贈還是集中在教育、扶貧、環保領域,顯現出領域分布不夠均衡的情況。
同時,基于傳統公益意識,很多新金融企業在開展或參與公益活動時十分低調,有小部分甚至對高調的宣傳十分排斥,害怕惹出是非,引來公眾的熱議,留下罵名。在本次對我國新金融企業進行調查評估的數據顯示,僅有18.53%的公益活動項目被公開報道。
概括來看,在被調查新金融企業中,企業有品牌公益項目僅占總數的25.7%;而剩下的企業在打造公益品牌意識上極為欠缺,沒有將公益品牌與企業運營相結合,無法通過公益來提高公眾對品牌的認可和贊譽。
其次,部分新金融企業公益投入指向不明,常常處于一時熱情或根據一個短期的目的而采取行動,缺少由企業自身主動發起的長期而穩定的公益規劃。其結果往往導致公益方案不合理,與公眾期望相背離,付出很高的公益成本卻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果。
在被調查的樣本企業中,有公益規劃的企業只占2.7%,數量極少。大部分企業沒有根據自身實際而制訂系統、合理、完善的公益戰略,大部分公益活動缺乏系統性、處于無序的狀態。相應的,公司內部也沒有建立一套成熟完善的企業公益配套機制體系。
針對新金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發展,《報告》也提出了相關建議:
第一,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制度建設。企業制度是企業各項事務得以持續發展的保障作為企業,應該逐漸建立起與企業發展相適應的社會責任管理部門及制度,明確管理的辦法與流程;配設相應的財務制度;做好人力資源的投入。同時,注重對公益項目的監管與評估,建立激勵機制。
第二,做好企業公益營銷,找準公益項目。企業公益營銷是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戰略的重要部分之一,應注意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應該從全局考慮,做長期固定性的公益項目。另一方面應該找準公益目標,改變公益方式,打造特色公益品牌。
第三,加強企業外部合作參與,擴大活動影響力。新金融企業需要聯合政府、非營利組織、媒體等多方力量,讓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活動中來,相互合作、資源匯聚,最終取得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