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出書、采訪、出書、采訪、出書……
這是艾誠創業以來,每年要做的事情。在這個唯有“變化”才是唯一不變的社會,這似乎略顯“偏執”。
“唯有偏執狂才能生存。艾誠有偏執的性格,連穿裙子是這樣,做頂級人物訪談也是一樣,一個“艾問人物”,垂直打穿了一個人物媒體品類,而且問的問題,直擊創新精神、創富法則。”在為《創業不死法則》作序時,財經作家吳曉波曾如此評價艾誠。
2014年,艾問出品 《奮斗是一種信仰》,從王中軍畫給太太的油畫說起…
很多企業家將采訪地點定在公司,王中軍邀請我到他家做客,采訪地點安排在他北京的有花園有畫室的豪宅里。
我們到達他家里的那一刻,他剛剛完成一幅給太太的油畫。
這位頗有藝術家氣質的企業家提起自己的“發家史”,顯得云淡風輕,“華誼兄弟為什么會成功?我也不知道,也許是祖宗保佑吧。”
盡管華誼兄弟開創了娛樂大時代,但是發展中也面臨著矛盾。比如電影的藝術創作屬性和娛樂公司的工業化生產要求間的沖突。對此,他認為華誼兄弟要去電影化和國際化。圍繞著電影產業在另外的領域創造一些奇跡,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除了對娛樂產業的洞察,“兄弟會”精神是他帶領華誼成為行業領導者的一個重要原因。飯桌、俱樂部、畫室,是他經常和朋友們聚會的地方。很多的合作也在談笑間達成。
每天睡到上午十一點,中午抽抽雪茄,下午去畫室。對于企業家來說,這是不切實際的生活狀態。而他恰恰在這種慵懶、隨性的生活中,搭建了華誼兄弟這座城池。
(王中軍、董明珠、劉永好、俞敏洪、馬蔚華、宋志平更多人生底色,詳情參閱《奮斗是一種信仰》)
2014年,艾誠開始了“記錄時代人物”的第一年。
她有著哈佛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的求學經歷,中央電視臺、世界銀行的工作經驗,也有著“海龜”的“通病”,比如驕傲、迷惘和無所畏懼。
此時,資本市場火爆,國家鼓勵創業。在上海嘉定區,一家“艾問傳媒”的企業悄然誕生。
在艾問的第一年,創始人立下了一個目標每年至少圍繞商業世界的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全球范圍專訪至少十位最合適的人物,以紀錄片形式呈現問題的真相,再以筆墨的方式沉淀成書。
第一年,她一口氣拜訪了中國十個行業的十位商界領袖,著成《奮斗是一種信仰》。
問:創業后你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艾誠:我認為創業是一場修行,在實習和工作階段我已經更了解自己,創業最大的變化就是,從“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到“我被需要做什么”,跨越到“我們想做什么”、“我們能做什么”以及“我們被需要做什么”。
問:年輕人應該求職還是創業,你的建議是什么?
艾誠: 無論是在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在國內還是國外工作、是創業還是做一個職業經理人,都需要把職場當做創業。你自己就是創業最重要的產品。投資時間、精力、熱情,回報是薪水、社會尊重和成就感。我認為正確的職場觀就是創業觀,要不停的提供具有創新價值的東西。其次,要找到自己的專長,把時間投在最能創造價值的地方,自然就能得到最大的財富回報和價值回報。
問:關于《奮斗是一種信仰》,你最想告訴讀者的是什么?
艾誠:以奮斗的方式過一生,在自己的世界里活的精彩,在別人的世界里活的寬容。
2015年,艾問出品《創業的常識》,從拒絕鏡頭的高瓴資本張磊的辦公室拍起…
張磊,高瓴資本創始人。他一向低調,基本不接受任何媒體采訪。
在媒體上僅有的幾次曝光,也是關于求學、從師以及向耶魯大學捐贈的事跡。在騰訊和京東互換股份這種驚天地泣鬼神的事件發生以后,人們才知道原來他是幕后推手。
張磊是價值投資的踐行者,奉行“和高質量的人花足夠的時間,做高質量的事情”的投資理念。在他看來,偉大的創業者成就的是事業本身,而不是為了成就自身的名氣以及積累財富。
很多投資人喜歡在辦公室擺滿獲獎照片,但是張磊的辦公室質樸大氣,幾乎隨處可見家人的照片,還有一些他愛好的體育用品,比如滑板。
對于事業和家庭的雙重敬畏,讓他與眾不同,也讓我們感受到些許震撼。
(徐新、李開復、徐小平、周逵、蔡文勝、汪潮涌等頂級投資人的故事,詳情請參閱《創業的常識》
2015年,創業成為了一種風潮。
無數青年被裹挾前行。沒創業的人們奔向創業,創業的人不斷創新迭代。
然而,商業社會瞬息萬變,創投圈悄然起了變化。資本口袋殘忍而現實的收緊,蜂擁而至的生與死。
這是一個夢想、激情中夾雜著焦慮、浮躁、急功近利的時代。
很多人在奔跑的腳步中,忙著接收新詞匯、新規則,忙著小步迭代、試錯快跑。卻忘了創業的常識。“創業的世界會好嗎?我們如何應對?”艾誠問自己。
在這年,艾誠采訪了十位頂級投資人,讓他們用理性和良心回答什么是《創業的常識》?
問:2015年創業風潮來襲。你做《創業的常識》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艾誠:資本潮涌、創業瘋狂,曾經逐利的投資人一度被標榜為這個世界最偉大的創業導師,而我覺得喧囂之中更應該回歸平靜,我采訪了徐小平、賀志強、張磊等頂級的投資人,希望他們能用理性和良心給瘋狂的創業者們多一些智慧和敬畏。
問:從投資人的角度看,能夠提供給創業者的借鑒有什么?
艾誠:創業到底是為什么?擁有偉大的夢想?產生一家偉大的公司?創業,說直白了,就是賺錢;投資說直白了,就是用錢賺錢。至于初心,有人是為了養家糊口,有人是為了顛覆世界。你開一家花店、畫廊,甚至走街串巷只圖小富而安也是創業,你一路披荊斬棘以殺破狼的氣勢到納斯達克敲鐘是創業,這二者相比,絕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然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可以成為一種精神,絕對不可成為一種運動。我們期盼中國可以誕生一批偉大的企業,但我們不希望看到,曾經寄予厚望的弄潮兒,原來只不過是在裸泳。
問:一句話介紹創業的常識?
艾誠:成事兒得靠常識,什么是創業的常識?喧囂之后,回歸平靜,瘋狂之外,專注本質。
2016年艾問出品的第三本書,《創業不死法則》,從陳年破敗的辦公室聊起…
這是《創業不死法則》拜訪的第一位受訪嘉賓,陳年比我們想象的略顯滄桑,但是當他拿起一件襯衣時,瞬間年輕了起來。
眉眼中帶笑,一邊說一邊比劃,“你看這袖口,拿褶是講究的……”如今的他,儼然一個產品專家。
“一路走來,你所經歷創業最大的坑是什么?”
“規模!也可以說是虛榮和貪婪。”陳年回答。
在艾問人物的鏡頭前,陳年的坦誠讓人動容,“我犯了錯誤,我改,凡客沒有死,要從頭開始。”
凡客誠品的由盛及衰讓人唏噓。辦公地點由北京磁器口的豪華辦公區搬到南五環外的亦莊,員工從最多時的一萬三千人縮減到如今的一百六十多人。
經歷了盲目擴張和多品類的坑,陳年如今把重點放在產品上來。或者說對于凡客誠品,陳年從沒放棄。
創業對他來說,開始是上癮,后來是責任,再后來認識到是命運。這個馬上到知天命年齡的文藝青年,認為凡客是他的命運,只要拿出更多的、好的產品給用戶,它就會一直持續的活下去。而活著就是它的價值。
也許陳年會重領凡客再創輝煌,也許他會被時代、技術或者更年輕的“陳年”們淘汰。無論哪種情況,他一直狂奔在救贖產品的路上。
這是一個男人的倔強還是一個創業者的堅持?已然分不清,但大氣灑脫間,他是個英雄。
(近百個中國不死案例故事,詳情請參閱《創業不死法則》)
2016年,艾誠堅持“記錄時代人物”的第三年,打破砂鍋問到底企業“如何不死”?
靠提問,她登上了“福布斯亞洲30歲以下30人青年領袖榜”;靠觀察,受邀成為賽富亞洲基金最年輕的投資合伙人;靠堅持,艾問人物日臻專業和壯大。但是,對話的人物越多,她越是芒刺在背。
如何面對九死一生,如何真正創新和創富,艾問人物的團隊有著越來越深刻的體會。偽需求、亂燒錢、團隊內訌、競爭慘烈、產品糟糕、資本博弈、錯失風口、政策風險、創始人放棄、戰略失誤……其中任何一種,都可以讓企業瞬間“尸骨無存”。
商業江湖中有沒有基業長青的神話?盛衰之間有沒有不死法則?成王敗寇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如果死亡是必然,那么如何才能活的性感?
為了追尋這一問題的答案,她帶領團隊近距離探訪了十位出生入死的頂級創客,將采訪精髓集結成了《創業不死法則》。
問:中國人比較忌諱談論失敗,這是不是迄今為止艾問出品的三季節目和圖書中,難度最大的一期?
艾誠:2016年,我得罪了很多人。為了尋找創業不死法則,我如同苦行僧般尋訪合適的受訪者。在年初的時候,我認為,能夠提供不死法則答案的十位嘉賓必定是這個世界上最成功的創業者。但是后來,我們發現只有出生入死過的人才有資格說不死。
所謂頂級創客,是“堅持信念的平凡人”。首先,他必須是一個卓越的創業者,堅持自己的初心,締造了偉大的事業。其次,他曾經出生入死,必須搞砸過什么。他們最重要的核心特征是懂得堅持。歷經多重磨礪,卻初心不改,執著于創客的身份,并毫不吝嗇地講述生與死。
問:探尋創業不死法則時,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艾誠:創業者的泰然與焦慮、自信與自省、大膽冒進與戰戰兢兢,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不斷旋轉,但終歸逃不出生與死的對決。
投資人砸下真金白銀“執迷不悟”地支持創業,也因旁觀保持距離而能一針見血點出創業者的軟肋。“萬物皆有裂縫處,那是光射進來的地方”,創業之路再多舛,創業之坑再密布,光也依然存在,也依然有人肯相信并追逐光。
問:如何看待創業不死法則?
艾誠:向死而生是一種對生命的態度,也是運行企業時的必需之舉。因此,“不死”比“發達”更應該引起創始人的重視。
歲月流轉中,2017年艾問人物步入了第四個年頭,主題是,從時代巨變中尋找巋然不變的人物
艾誠又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第四季節目和圖書的創作,他們可能是誰呢?
1. 馬化騰 不變的連接
2. 馬云 不變的生意
3. 李彥宏 不變的簡單可依賴
4. 任正非 不變的改良客戶滿意度
5. 王健林 不變的資產
6. Elon Musk 不變的創新
7. 小野二郎 不變的匠心
8. JK Rowling 不變的魔法
9. Larry Page 不變的智慧
10.Warren Buffett 不變的價值
“我是大時代下的一個小人物,如果能夠在有生之年,通過問答來記錄時代人物,探索創新精神,傳播創富法則,那么我這個小人物也做了一件大事兒。”
在艾誠看來,這世間每件被傳揚的事兒、被留存的物件、被敬仰的人,何嘗不是“偏執”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