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物檔案 |
陳邦,男,漢族,1965年9月出生,湖南長沙人,無黨派,碩士研究生,湖南大學MBA兼職導師,愛爾眼科醫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2011年、2012年連續兩屆獲評“中國上市公司最受尊敬董事長”,2012年當選為第十一屆湖南省工商聯副主席。其創辦的愛爾眼科是中國最大眼科醫院集團、中國唯一上市的醫療機構、中國唯一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的醫療機構。
精彩語錄
“我要引盲人行不認識的道,在他們面前使黑暗變為光明。”
“使所有的人,無論貧富貴賤,都能享受到眼健康的權利。”
“財富只是數字和符號,不是人生的終極目的,只是事業發展的附屬物。”
“我有生之年,都會圍著醫療事業來發展。”
“我的競爭對手,是自己。”
■記者 肖志芳 通訊員 劉語菲
20世紀,美國聾啞人海倫·凱勒的一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以獨特的生命個體體驗震撼了整個世界:眼前一片黑暗,承受常人難以想象的孤獨與煎熬,盲人成了這個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下一個世紀的今天,湖湘大地上出現了這么一位企業家:他讓無數盲人告別黑暗,無數視覺模糊的人摘掉眼鏡,重新拾回了一個清晰的世界;他實現了中國醫療衛生事業與資本市場成功對接的零突破,成為中國讓醫院上市的第一人,并演繹了一個財富傳奇;盡管身家數億,他依然堅信“人不能只為了錢而活著,使所有的人,無論貧富貴賤,都能享受到眼健康的權利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他便是愛爾眼科的創始人陳邦。他的夢想平凡而偉大,即讓這個世上每一雙眼睛都清澈光明。而這個夢想,正在華夏沃土上生根,發芽,開花,成長……
懸壺濟世
精于此道,以此為生——
十年磨出“愛爾劍”
十年磨一劍,礪得梅花香。2013年,愛爾眼科即將迎來十周歲生日。從傾盡3萬元起家,到成長為中國最大規模眼科醫院集團、首家IPO上市及唯一榮獲“中國馳名商標”醫療機構、44家連鎖眼科醫院遍布全國。愛爾眼科如一枚火種,點亮中國醫療格局新版圖,燃起資本市場新火種。
目前,陳邦的愛爾眼科醫院已遍及全國23個省、直轄市,用業內人士的話來形容:中國鐵路主干線“三橫五縱”任何一個大站下車,都能找到愛爾眼科醫院。
多年以前,陳邦看到古語“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后,頗有感觸。他明白,一個人真正的胸懷和格局體現在他對這個世界的貢獻上。盡管陳邦沒有躋身政界,但是這一點兒都不影響他創辦一家偉大的醫療機構,讓那些優秀的醫生們,有一個可以放手施展才華的平臺,為這個世間減少病痛做出種種努力。
如今的愛爾眼科,早已囊括了多項業內外的“第一”。除了第一家IPO上市醫療機構、馳名商標眼科機構,愛爾每年參加全國眼科學術會議的醫生和投稿數量也是名列第一的。而每年超過12萬臺的手術量、每年200多萬患者的就診數,以及50%遞增的年門診量,更使愛爾逐漸成為眼疾患者心中第一位的金字招牌。
十年的千錘百煉,鑄就了大家公認的“愛爾寶劍”。而這把寶劍的鑄就者,也就是愛爾眼科的創始人陳邦,而他的創業故事亦成了婦孺皆知的一段傳奇:上世紀90年代,他揣著3萬元到上海打拼,租住在弄堂,碰到一位靠給醫院租賃眼科治療儀器為生的鄰居,幾番閑聊下來,全無行業經驗的陳邦決定入行淘金,并且沒過多久“就找到了感覺”。
一個半路出家的人憑借什么打造了中國眼科的典范?一言以蔽之:精于此道,以此為生。“有次站在協和醫院的門口,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病患擠在水泄不通的門診大廳里,有的等不到床位只能在走廊上打點滴。我突然明白了這份事業的意義!”陳邦如是說,“這些情景和醫療資源的現狀告訴我,你不得不做。”
從被鄰居引進門,到如今成為中國眼科行業的排頭兵,陳邦一直以來只做了一件事——為盲人找回光明,為有視覺困擾的人找回清晰的世界,并以此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業和責任。
資本先鋒
長于此道,以此為樂——
讓醫院上市的“第一人”
“上市不是目的,而是成就‘百年愛爾’理想的手段”。對于上市的目的,陳邦頭腦清晰。這家醫院登陸創業板市場,在全國開辟了醫療企業一條全新的融資模式。
還沒有上市前,陳邦早就敏銳地觀察到,資本市場作為現代金融的核心,隨著股權分制、創業板、融資融券等一系列制度創新,對經濟的推動作用也日漸突出。
愛爾眼科在積極擴張的同時,最頭疼的是資金問題。陳邦意識到,單靠某一家金融伙伴的支持,無法更好地推動愛爾的發展。這時他將目光投向了充滿活力的資本市場。
2009年9月30日,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在深圳創業板成功上市,作為創業板首批上市的28家企業之一,愛爾眼科當時募集資金9億多元。創建者陳邦也以當時30多億的賬面市值一度成為創業板首富。作為全國第一家首次公開發行的醫療機構,憑借在創業板募集的充裕資金開啟它的大舉擴張。 如今,愛爾眼科的市值已近百億元。
就在愛爾眼科成功IPO、陳邦敲響財富之鐘的那一瞬間,中國民營資本與醫療行業對接的歷史也同時開啟。媒體興奮地稱陳邦為“中國讓醫院上市的第一人”。省委省政府和衛生部領導高度贊揚了這家推動中國醫療服務優化的湖湘企業,“愛爾眼科的上市,表明民營醫療資本正逐漸成為國家衛生醫療的有益組成部分”。
愛爾開啟的醫療資本新格局,也得到了經濟學界的充分肯定。“醫療服務這么貴就是資本進入不自由,沒有外國人到中國來開醫院,民營醫院有一些,但是很困難,競爭很不充分,所以醫療就缺,缺就貴,民營資本進去就可以解決‘缺’的問題!”—— 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茅于軾,話鋒犀利地肯定了這個“資本市場一小步,醫療行業一大步”的創舉。
對于企業的發展,喜歡打高爾夫球的陳邦這樣形容。他說,企業要想獲得長遠發展,就必須像這推桿一樣,瞄準主營目標,心無雜念,穩步推進,“做企業必須要專注、專業,外面的誘惑太多,這個也想做,那個也想做,實際上很難做好一件事情。”
長于此道,以此為樂。正是這樣的理念成就了陳邦創造了那么多個“第一”。陳邦說,公司上市之后,為以后的發展打下了更好的基礎,隨著國家新醫改政策的不斷推進,愛爾眼科為中國非公醫院的發展創立了一大模式。為如何借力資本市場將醫療行業做大做強,提供了一個標桿。
商界英才
優于此道,以此為榮——
中國醫療行業的“愛爾現象”
江湖行走,必有利器。陳邦把一半的功勞歸于“一個好的運營模式”。 “愛爾眼科的成功,是‘分級連鎖’商業模式的成功!”談到這個開創先河的醫院管理模式,陳邦尤感自豪。
打破了中國公立醫院一統天下的局面,改變了中國醫療行業的競爭模式,具有醫療服務面向基層,集團各醫院連接成網,醫療資源高效使用等特點,極大地緩解了當地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愛爾的發展速度也被國內外譽稱為中國醫療行業的“愛爾現象”。
愛爾眼科旗下各連鎖醫院按照區位、技術、戰略和資源整合能力的不同劃分為不同的層級,其中公司把中心城市醫院技術定位為愛爾眼科醫院的核心,借助其一流的醫療、科研、教學水平,為“愛爾”品牌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對省會及地級市城市的醫院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把具有一定規模和較強臨床能力、位于省會城市的醫院技術定位為構成愛爾眼科的主體,其眼科綜合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對地級市的醫院提供技術支持;把建立在地級市城市的醫院作為延伸愛爾眼科的服務網絡,側重于眼視光和一般眼科疾病的診療服務。陳邦表示,適當的時候,愛爾還將開到縣級城市,不斷滲透基層醫療市場,同時借助分級模式,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質的眼科醫療服務。
“這樣一來,我的每個醫院都是疑難眼病治療中心。無論患者在哪,病情有多復雜,都有一個強大的醫療集團為之服務。” 陳邦這個“以患者為中心”的運營模式,很好地適應了我國眼科醫療服務行業“全國分散、地區集中”的市場格局。
不僅如此,上市以后,愛爾眼科開始對各連鎖醫院進行區域劃分,并采取“大區管理模式”對各醫院施行更集中化管理。通過“片區管理模式”的推行,陳邦希望以優秀醫院帶動新開醫院,以片區發展帶動全國發展,進一步提升整體服務品質和管理成效。
大愛無疆
勤于此道,以此為幸——
先是醫院,再是企業
這10年,陳邦始終在用實際行動說,我要引盲人行不認識的道,在他們面前使黑暗變為光明。
“辦醫院絕對不能像辦企業一樣,企業的天性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醫院是擔負著公益性職能的。做醫院,如果完全照搬企業的做法,就容易因為短期利益而損害長期發展。”陳邦反復強調這句話。在他看來,任何醫療機構要發展,首先要用良好的醫療質量、技術和服務來贏得廣大患者的信任和認同,然后必不可少的,就是責任感和愛心。“我們先是醫院,其次才是企業。”
事實上,創業之初陳邦就已為他的團隊注入了大愛文化:“使所有的人,無論貧富貴賤,都能享受到眼健康的權利。”今天,在愛爾眼科的任何一家醫院、任何一個宣傳品上,都能看到這行醒目的大字。
2003年至2012年,愛爾眼科免費實施各類眼科慈善手術達10萬多臺,救助、捐贈和減免的金額達3億元。在全國40多個城市的村鎮、社區、學校、敬老院等開展義診近3萬次,使超過4000萬國人接受了最先進的眼健康義診和宣教。同時培訓了近2萬名基層眼科醫生,極大程度上提升了基層醫療服務水平。
同時,從2006年開始,愛爾眼科陸續在長沙、沈陽、武漢、成都、重慶等醫院中成立眼庫,配備專業設備和工作人員。如今,愛爾眼庫眼角膜捐獻人數已位居全國前列,500多位角膜捐獻者的愛心,由愛爾傳遞給了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眼庫成立伊始,陳邦和管理高層們就都簽署了角膜捐獻志愿書,“身體力行是對這項事業最直接的支持。”
“我相信愛爾的努力可以優化中國的醫療格局,實現一個屹立百年的品牌,給更多人帶來優質的視覺感受,讓中國人在實現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同時,不再受到眼科問題的困擾。”陳邦和他的百年愛爾眼科夢,濃縮了一個普通中國人對于生命和使命的全部理解和獨特解讀,融入了千家萬戶追求愛和光明的夢想,也由此嵌入了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宏闊版圖。
特寫
“你是我的眼,讓我看見世界就在我眼前”
你是我的眼,帶我穿越擁擠的人潮;
你是我的眼,帶我閱讀浩瀚的書海;
因為你是我的眼,讓我看見世界就在我眼前。
白沙鄉是長沙縣非常有名的長壽之鄉,這里9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30多人,89歲高齡的向佑枚老人便是其中的一位。然而,由于雙眼患上老年性白內障,從此她的生活漸漸蒙上了一層陰霾。2012年9月的一天,向娭毑的生活變得光明起來。
因為眼睛看不見,老人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也不敢外出。因為家庭貧困也一直沒有機會到醫院檢查,當聽說長沙愛爾眼科醫院要來白沙鄉舉行防盲公益活動,老人這天早上七點就來到了活動現場。
老人的手術進行得非常順利,術后視力已達0.4,老人的笑容也一直掛在臉上,“本來以為再也看不清家鄉的山山水水了,沒想到手術之后效果這么好,真的要感謝政府和醫院的關心。”現在老人的生活也基本可以自理了。
據了解,在我國致盲的主要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白內障,占46.1% 。而白內障患者中的大多數是可避免盲的,即通過手術治療,大多數患者是可以治愈能重見光明的。
可惜的是,大部分生活在農村的白內障患者,因為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正常的手術費,而使眼睛失明陷入黑暗之中,喪失了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倍受黑暗和貧困的煎熬,患者一旦失明,不僅自己生活不能自理,還給家庭和社會造成負擔,許多盲人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重獲光明是他們最大的夢想,看見陽光是他們最真的期許。
陳邦介紹,像向娭毑這樣的貧困患者,只要帶上身份證或戶口本、貧困證明和農合證,到長沙愛爾眼科醫院通過資格認定后,便可以享受指定晶體免費復明手術治療。
記者
手記
用慈善續寫
貧窮患者的光明
創業即是創業者對自己擁有的資源或通過努力能夠擁有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從而創造出更大經濟或社會價值的過程。對于陳邦而言,無疑是最契合這個定義的。15年時間,從3萬元到數十億元的蛻變,有的不僅是財富路上穩健長遠、鏗鏘有力的成功,更是社會對一位實干家的有力回饋。
而巨額財富的背后,愛爾眼科為千千萬萬的患者要回了光明、要回了希望,更是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雙贏之舉。如果時下或者將來,人們要給成功提出更高更全面的標準,陳邦無疑是一大熱門人選。陳邦和他的愛爾眼科還向我們詮釋了,用慈善續寫貧窮患者的光明,不僅讓人心靈偉大,還會贏得社會的尊重和財富的追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