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觀察報》記者 朱函
“請購買自主品牌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這句話背后,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依然低迷。
9月1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了今年8月自主品牌汽車的相關數據。數據顯示,8月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54.51萬輛,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37.13%,同比增長5.69%,比上年同期下降0.99%;自主品牌轎車銷售17.79萬輛,占轎車銷售總量的19.53%,比上年同期下降5.55%,同比下降21.09%,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份額已經連跌12個月。
眼下,自主品牌該如何打破“十二連降”的困境謀求突圍呢?
自主品牌面臨三大機遇
“坦率地講,我們跟國外汽車產品、跨國公司有相當大的差距,自主品牌汽車在當前的汽車市場空間被跨國公司擠壓得比較厲害,直接競爭還有很大的差距。” 在剛剛過去的第五屆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博覽會(下稱自主品牌博覽會)上,中國歐洲經濟技術合作協會會長徐秉金直言。
但董揚卻表示,雖然自主品牌乘用車總體份額下滑,但是長安、上汽、一汽、廣汽、北汽等骨干企業依然保持了增長勢頭,逸動、榮威、哈弗等車型增速也高于細分市場的平均增速。他指出,自主品牌車企要注意質量問題,以質量打響品牌知名度,做強自主品牌。
眼下,自主品牌盡管深陷下跌泥沼,但仍不乏發展機遇。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表示,自主品牌的發展“現在還不晚,還有十年機遇”。他指出,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還有三個機遇:第一,國內市場機遇。他指出,國內生產還能以10%左右的年均速度再增長十年,而這個速度相當于GDP增長率的1.5倍左右。第二,經濟發展將逐步接近汽車產業有能力提升競爭力的階段。第三,國際市場機遇。徐長明告訴記者,國內自主品牌汽車的競爭優勢目前主要體現在低成本、低價格的優勢,而在國際上快速成長的市場主要是幾個敏感度高的地區。
政府采購信息報社的劉亞利也樂觀地認為,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正在群體性崛起,而且汽車產品的品質也在2010年之后有明顯的提升,“但是我們國家自主品牌汽車的馳名品牌相對來說還很缺失”。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北京汽車行業協會會長安慶衡在自主品牌博覽會上也直言,“現在一說自主品牌廉價,我們應該有信心,經過十余年的磨煉自主品牌已經接近或達到洋品牌的水平。”
他同時表示,紅旗、奔騰、風神、帝豪、觀致、紳寶、傳祺等自主品牌可以列出一大串,雖然市場歡迎,但量不是很大。不過,現在汽車行業有希望的自主品牌還是很多的,如果一個普通品牌月銷量達到一萬輛就能在市場上站住腳,新開發的產品賣到3000輛就可以了,慢慢努力。
自主品牌汽車的市場份額“跌跌不休”,正在發力時又遭外資合資品牌的聯合絞殺,自主品牌未來究竟如何突圍?
政府“一定要出手”
自主品牌汽車想得到發展,“政府一定要出手,不出手不行。”徐長明強調。
實際上,此前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應該作為國家戰略的呼聲一直不斷。劉亞利告訴企業觀察報記者,國內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應該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應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她指出,目前國內的汽車產業格局是全面合資,強勢合資品牌一統天下,自主品牌的發展遭遇強敵圍攻。而如果自主品牌一直消沉,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合資品牌一統天下將不利于市場的有序和公平競爭。因此,“支持自主品牌,政府采購責無旁貸”。
顯然,國家在政策方面對自主品牌的支持一直有所側重。
201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配備使用管理辦法》,要求對自主品牌和自主創新的新能源汽車實行政府優先采購。2012年12月中央通過“改進工作作風八項規定”,各地紛紛響應,要求“在不造成浪費的前提下,逐步換乘自主品牌汽車”。
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告訴企業觀察報記者,自主品牌如果想要有大突破,“國家要有雷霆之舉,否則很難解決現狀問題,這是一個企業商業運作解決不了的問題”。他認為,要將發展自主品牌汽車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總書記抓都不為過,最起碼應該總理抓,應該成立跨部委的汽車領導小組。李克強總理就應該是汽車領導小組的組長,至少應該指定副總理當組長。”
今年1月,解放軍四總部印發《關于軍隊貫徹落實〈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的措施》,要求全軍和武警部隊公務用車實行集中采購,選用國產自主品牌汽車。
劉亞利建議,政府采購應該發揮良好的引導作用。她認為,政府采購是一個政策工具,是宏觀調控經濟的手段,支持自主品牌除了國家財政、稅收、金融,第四個手段就是政府采購的手段。她還預測,未來公務用車和軍隊用車將會大量爆發,并且公務員個人購車在未來的三到五年之內會呈現非常大幅度的增長。
當前,國家取消了一般公務用車,僅保留了執法執勤、機要用車,即便如此,政府用車還占有很大的比例。有專家預計,取消的一般公務用車在整個公務用車比例中大概占30%或者多一些,剩下七成左右的車在執法執勤用車上。據了解,2012年成都市政府共采購220臺江淮純電動新能源車,號稱是政府采購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第一單也是最大的一單。除此之外,今年解放軍四總部規定部隊以后公務車實施集中采購,同時必須選用自主品牌。
突破技術和質量關
政府出拳是保障,而關鍵還是要企業本身有具體的行動。根據中汽協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國內汽車共生產1178.34萬輛,同比增長9.6%;汽車銷售1168.35萬輛,同比增長8.4%。
具體到企業而言,廣汽集團半年報數據顯示,廣汽集團上半年營業總收入約為108億,公司營業總收入同比上漲約三成,凈利潤上漲約四成。其中廣汽自主品牌傳祺上半年銷量同比上漲50%,達到5萬輛。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車副總經理梁偉彪告訴企業觀察報記者,雖然在政策層面近來不斷推出諸如公務車采購、新能源發展、反壟斷政策,但是對于自主品牌來說,與其說是機遇多,不如說挑戰更多。
梁偉彪坦言,自主品牌汽車首要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塑造新形象。作為企業必須要關注研發實力的培養,打造高品質高性能的產品,要讓我國汽車“從過去依靠技術引進的方式轉變成創新引領型的模式”。
自主品牌要沖破外資和合資品牌的壟斷地位,需要實實在在地在自身研發實力以及產品品質方面下工夫。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洪生說,吉利自收購沃爾沃之后,技術的借鑒引用成為吉利自己的研發體系快速成長的利器。
另外,塑造自主品牌汽車新形象首先要明確品牌的定位。自主品牌很需要為自己科學地重新定位。“因為在當初自主品牌面對市場機遇無處不在的時候很多時候是通過跟隨的戰略走過來的,而這個模式相信今后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必須要走差異化發展的道路。”梁偉彪告訴本報記者。
在品牌塑造方面,梁偉彪認為應該拋棄過分著眼于短期銷量轉而追求長期的品牌效應,在產品戰略和營銷層面實施長遠規劃并堅持執行。首先在產品質量方面必須打造實力過硬的產品。在戰略層面,外資、合資品牌著手重新規劃戰略,以戰略性眼光著力分析并融入中國汽車文化,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