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友煥
廣東省社會科學綜合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http://weibo.com/LIYOUHUAN?source=blog
“小微企業是發展的生力軍、就業的主渠道、創新的重要源泉。”在9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如是說。對于這些在改革中 “呱呱墜地”的新生企業,李克強強調,要讓它們在公平競爭中搏擊壯大。不過,這些剛剛誕生的企業要熬過“黎明前的黑暗”并不容易。
根據國家工商總局之前的統計,我國有近六成企業的壽命在五年以內,第三年的“死亡率”最高,為9.5%。
通過數據分析,不難發現,我國不少企業生存壽命較短。截至2012年底,我國企業存續時間五年以下的有652.77萬戶,占企業總量的49.4%。
其中,近五年退出市場的企業平均壽命為6.09年,壽命在五年以內的接近六成。此外,規模與壽命成正相關,企業規模越大,存活率越高,2000年以來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3.7年,其中,小微企業還不到3年。另外,企業生存的“瓶頸期”特征突出,企業成立后的3至7年死亡率較高,隨后漸趨平緩,多數地區生存危險期為第3年。
中小企業歷來就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發動機,是大中企業的源泉。目前,我國小微企業創造了全國80%的就業、60%的GDP以及50%的稅收。但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政府以及整個社會對小微企業都不夠重視,“喜大厭小”的心理普遍存在,中小企業受到歧視的環境還沒有徹底改變。
近年來雖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措施,但絕大部分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成效有限。我國中小企業還面臨亟待改革的政策環境,包括政策準入門檻高、稅費負擔重等問題。一些小微企業在政府部門辦事難、門難進、臉難看的情況依然沒有較好地改變。
自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小企業整體經營發展環境不斷惡化,各種經營成本上漲較高,經營利潤被擠壓,生存發展舉步維艱,經營資金短缺。
絕大部分的中小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都是資金問題,不少中小企業前期沒有準備足夠的運營資金,或者經營過程中無法很快將產品轉換為現金,同時又缺乏融資渠道,存續時間就容易縮短。
一項統計顯示,2012年,全國90%的小型企業和95%的微型企業沒有從金融機構融資。再加上不少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素質較低,無法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社會環境,“刮風下雨”都容易“感冒發病”,相關人員駕馭市場的能力有限。
我國企業的壽命與生產發展情況已經是制約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因素,延長企業壽命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關注的重大問題,根據我國企業的發展特征,筆者認為,延長我國企業壽命周期需要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首先是各級政府應努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簡政放權,提高自身服務意識與服務水平。一方面是政府回歸“守夜人”的本質,強化該管的事,徹底放開不該管的事;另一方面是建立全覆蓋的社會信用體系,保證經濟運行的公平和效率,凈化市場環境,降低發展成本和發展風險,弘揚誠信文化。
其次,政府應該在剛剛實施的月營業收入3萬元以下的中小企業免征營業稅和增值稅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暫免征收增值稅、營業稅的范圍和幅度,減免所得稅;對關稅和其他各種收費也要盡快有實質有效的扶持措施出臺;取消政府提供普通公共服務或體現一般性管理職能的收費項目,建立涉企收費清單公開管理制度;從稅費的角度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
再次,還要加強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和人力資源支撐。一方面,政府應切實采取措施,推動金融機構增加對小微企業的貸款,積極穩妥發展面向中小企業和“三農”的特色中小金融機構等,為中小企業等提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鼓勵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融資,引導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推動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銀行等金融機構取得實質性進展,發揮信貸和財政資金倍數效用,建立扶持小微企業的長效機制。如鼓勵和引導企業自主創新,對中小企業創業和技術創新進行補貼和獎勵等。
在人力資源支持上,政府要充分利用政策的指引,著重發展中小企業的人才工作,滿足其人才需求;全面清理當前阻礙中小企業聘用人才的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從人員調動、落戶、子女讀書等各環節全方位出臺規范的中小企業用人新規章;鼓勵和獎勵優秀人才自主創業和向中小企業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