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觀察報》記者 馬超
產業聚集與人才聚集雙管齊下,形成產業集群效應,這是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成長”的奧秘。
近日,北京市首家以軍民融合為特色的產業聯盟——中關村核心區軍民融合產業聯盟在海淀區成立,成為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創造的若干“第一”中的又一新星。“作為中關村示范區的核心區,海淀園有責任、有義務,也有能力率先拿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新舉措,推動科技體制改革新突破,當好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 北京市海淀區副區長、海淀園管委會主任孟景偉說。
作為我國最早創建的高科技園區,2013年,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已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005家,占北京市的55%;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超過1.2萬億元,占中關村示范區的41.7%。如今,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進入了產業集聚與擴散并存的階段。
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如何把產業園建設成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給出了答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營造創新創業環境,推動自主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從2013年開始,海淀園實施“6+1”戰略性新興產業行動計劃(2013-2015年)以及《海淀區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路線圖》,對于產業集群的發展目標、發展路徑和具體支持措施給出了方向:未來將海淀具有比較優勢且未來有較強發展潛力的導航與位置服務、移動互聯網與下一代互聯網、云計算、集成電路設計、生物醫藥,發展態勢強勁的新能源、新材料與節能環保產業,具有基礎優勢的文化與科技融合產業,作為地區重點培育的產業。
以北斗及空間信息技術為例,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地區在該領域的產值約占全國總產值的25%,而其中50%以上的產值貢獻來源于海淀區。從產業鏈環節看,海淀區北斗與空間信息產業的發展主要集中在系統集成與服務等高附加值環節,占據產業價值鏈高端環節,在全國的產業分工中處于優勢地位,相比于其他地區有著更堅實的發展基礎與更大的發展潛力。
海淀園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海淀區的目標是,力爭到2015年實現450億元收入。到2020年實現在全國北斗與空間信息服務產業發展中的整體領先,將海淀北斗與空間信息產業發展成為擁有全球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為實現目標,該園區圍繞產業發展保障體系,產業鏈以及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重大應用示范與應用工程建設等方面發展北斗及空間信息技術,包括產業戰略研究、高端人才專項、產業園區、扶持產業鏈關鍵環節優勢企業、打造一批行業龍頭骨干企業等。
對于移動互聯網與下一代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海淀區依托龍頭企業搭建中小企業網站系統IPv6過渡平臺,依托企業聯合搭建下一代互聯網評測與認證公共服務平臺,并在海淀北部規劃建設下一代互聯網重大應用創新園,在清河建材城附近籌劃新建移動互聯網創新園等;到2015年下一代互聯網重大應用創新園建設完成,實現100家企業入駐,實現年產值約300億元,移動互聯網創新園實現完整的互聯網孵化體系建設,從業人員規模達5000人。
“‘6+1’戰略性新興產業行動計劃和路線圖已應用在中關村科學城、北部生態科技新區的項目落地工作中。”海淀園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說:“2013年,園區組織了200項近中期重點項目的征集、篩選、凝練和評估工作,包括產業化項目、平臺類項目以及北部重點建設項目,通過梳理海淀區‘6+1’重點產業創新資源體系,推動行業創新資源向企業傾斜,增強產業創新能力。另外,在股權投資、產業促進、服務體系建設、重大科技研發等方面出臺扶持政策,積極與‘6+1’系列政策對接,扶持產業發展。”
“匯龍森聯合北大、清華等共建的生物技術產業創新基地已啟動運行,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文化創新園一期和北京林業大學林業生態產業創新園一期已經建成。”海淀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海淀園聚力‘導航與位置服務’、‘移動互聯網與下一代互聯網’兩個已掛牌專精特色產業園產業聚集工作,定位產業發展的重點環節、重點企業,重點打造‘6+1’專精特新產業集群。而推進特色產業園建設,形成產業集群效應是實施產業領航工程的舉措。”
人才集聚是關鍵
產業園區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形成產業集群效應,不斷涌現創新人才是關鍵。區域品牌人才培養計劃——“海英計劃”成為海淀園吸引產業領軍人才的一劑良方。
2012年,海淀區出臺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的“海英計劃”,針對園區重點發展的移動互聯網和下一代互聯網、導航與位置服務、云計算、集成電路設計、生物工程與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優化政策服務。
“海英計劃”以人才成長最為關注的環境要素為切入點,“配套人才專項資金,對人才進行連續3年的支持,包括對人才區域貢獻的獎勵和涵蓋公租房配租、股權基金、子女教育、新技術新產品推廣、醫療等方面的非資金支持。” 海淀園相關負責人表示, “政策實施兩年來,已有創業領軍人才、創新領軍人才、青年英才等331人入選,累計支持資金1.6億元。”
北京九恒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海淀區創新企業。該企業人力資源部總監黃女士告訴記者,海淀園定期舉辦的招聘會、人才培養基地也為其提供了招聘人才的渠道,日常講座對于企業了解相關政策信息、員工培養等有所幫助。黃女士說,企業不僅需要高端人才,也需要中端、基礎性人才的引進。作為北航軟件學院——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實習基地,每年都有大學生被輸送到九恒星做專項課題。企業與高校開展合作,培養人才幼苗,成為創新人才持續涌現的源頭活水。
“2012年園區管委會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簽訂合作框架協議,鼓勵駐區高科技企業為北航在校學生提供實習、實訓及社會實踐機會,支持北航聘請駐區高科技企業高管及科技人才兼職做北航學生的企業導師,開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海淀園相關負責人說,北航軟件學院作為試點,通過實習實訓開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按照雙方簽署的協議,北航軟件學院與駐區企業深度合作,開展企業實習實訓基地共建、訂單式人才培養等多種校企人才合作培養活動,提高學院人才就業水平,幫助企業人才儲備與發展。2014年首批為40家園區企業提供軟件工程、云計算、交互設計等領域400多個實習實訓崗位需求對接,45名學生與19家企業簽訂協議,進入實習實訓崗位。
目前,海淀園已建立京津冀協同創新、融合發展機制,積極與各省市開展合作,并開始向全國其他區域擴散,謀求共贏發展。2014年5月,海淀園秦皇島分園在河北省秦皇島成立,千方科技、碧水源、清控科創等六大項目簽約入駐。此外,已與山東齊河、江蘇溧陽、內蒙古赤峰三個區域簽署了園區合作共建協議,并與丹江口、銀川等地進行了溝通對接,海淀園正向著創新企業“園內開花、全國結果”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