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觀察報記者 要雪梅
入主民安保險,是泛海控股向金融帝國邁進的又一步棋。
2月4日,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泛海控股)發布 《關于間接全資子公司武漢中央商務區建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受讓民安財產保險有限公司相關股權的公告》,且該事項已經公司第八屆董事會第二十六次臨時會議審議通過。
根據公告,泛海控股擬耗資17.85億元收購民安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下稱民安保險)。那么,民安保險51%股權能否被納入囊中?分析人士認為,若此次收購成功,將成為繼控股民生證券、參股民生信托之后,泛海控股在金融業務領域又一重要舉措。
出資18億元欲涉足保險業
實際上,早在今年1月23日,泛海控股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正在籌劃收購民安保險部分股權事項。公司已經與相關方進行了洽商,并進行了多輪談判,現已基本達成一致意見。相關各方正在履行審批程序。
到2月4日發布最新公告之時,泛海控股與民安保險三大股東海航資本、恒嘉美聯、君安物產達成友好協商,其間接全資子公司武漢中央商務區建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擬出資不超過17.85億元購買民安保險部分股權,計劃分別支付海航資本不超過7億元、恒嘉美聯不超過7億元、君安物產不超過3.85億元。
目前,民安保險有六大股東,分別是:海口美蘭國際機場有限公司(持股20%)、海航資本(持股20%)、恒嘉美聯(持股20%)、君安物產(持股20%)、陜西東嶺工貿集團(持股15%)、金達融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持股5%)。
其中,海航資本、恒嘉美聯和君安物產三家公司共持有民安保險60%的股權。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從收購金額與三家股東持股情況來看,海航資本、恒嘉美聯轉讓全部股權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君安物產有可能只是轉讓部分股權。因此,泛海控股或意在取得民安保險的絕對控股權。
魯證創投投資總監田飛告訴企業觀察報記者,對于收購來說,控股是最有效力的。如果達到控股地位,就可以合并財務報表,這樣無論是利潤方面還是對險企的掌控方面來講,都是非常有利的。
根據泛海控股發布的公告,民安保險100%股權的估值約為35億元,而17.85億元的收購價格也已經達到民安保險股權的51%。
就對絕對控股而言,“51%的占比最合適了”。田飛進一步說道,如果所占股份太低的話,可能存在無法控制的風險;如果太高的話,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資金。
顯然,對于收購,泛海控股也是量力而行,在公告中也表示,自本次交易獲得審批通過至本次交易全部完成,公司將支付17.85億元現金用于完成標的股權收購,預計對公司的現金流產生一定的影響。
51%占比能否實現,審批是關鍵
盡管市場預測民安保險51%的股權或被收購,但泛海控股并沒有在公告中明確收購的股權比例,而具體的股權收購比例則“以保險監管部門批準的最高比例為限”。
接近民安保險的一位內部人士透露,海航資本、恒嘉美聯、君安物產或將從民安保險退出,其他股東也大多有退出的意向。而此次接盤方,也不只單有泛海控股。至于泛海控股是否能夠獲得最終控股權,還是要看最后監管部門的審批。
不過,有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泛海控股能否獲得民安保險51%的股份也存在著不確定因素。
長期以來,監管部門對險企單一股東持股比例有嚴格規定。經修訂自2014年6月1日起施行的《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保險公司單個股東(包括關聯方)出資或者持股比例不得超過保險公司注冊資本的20%”。但同時該《辦法》還規定,中國保監會根據堅持戰略投資、優化治理結構、避免同業競爭、維護穩健發展的原則,經批準,持股比例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在保監會發布的《關于鼓勵和支持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卻表示,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通過發起設立、受讓股權、認購新股等多種方式投資保險公司。對于符合條件的民營股東,在堅持戰略投資、優化治理結構、避免同業競爭、維護穩健發展的原則下,單一持股比例可以適當放寬至20%以上。
由此可見,這一收購案能否最終施行,監管部門的審批極為關鍵。
業內一位分析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技巧性的操作,從而規避監管要求,最終實現合規。
但不得不說,對泛海控股而言,收購民安保險的確是其擴充金融版圖的契機。
向全金融牌照
再邁進一步
對于此次收購案,泛海控股的表述是:為滿足公司戰略轉型發展需要,盡快構建起“房地產+金融+戰略投資”的新業務發展模式。
實際上,泛海控股自啟動轉型以來,在金融領域已經展開了多項收購,涉足券商、信托等行業。包括收購民生證券73%股權,收購香港老牌券商時富金融服務集團44.01%股權,參與民生信托的增發并持有其25%股權,出資10億元投資中民投,出資1 億美元投資中信泰富等。今年2月4日,泛海控股又披露了規模達120億元的定增計劃,其中最大的一筆募投去向就是對民生證券增資50億元。
而本次收購民安保險股權,意味著泛海控股進入了金融業務的一個新門類,并將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
資料顯示,民安保險是經保監會批準成立的全國性綜合財產保險公司,注冊資本金20.01億元,經營范圍包括財產損失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短期健康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等業務。目前,民安保險擁有近300種保險產品,已在全國(含香港地區)設立了各級機構近150家,建立了完善的保險服務網絡。
民安保險2014年1—11月保費收入24.68億元,在全國65家中外資財產保險公司中位列第27名。
泛海控股獨立董事發表意見稱,“民安保險經營發展穩健,預計為公司帶來良好的投資收益,對穩定公司業績具有積極作用,有助于公司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可以說,若本次收購,泛海控股距離“全金融”牌照更進一步。對此,泛海控股在公告中亦坦言,“本次收購完成后,公司將涉足證券、信托、保險三大業務領域,有利于公司在此基礎上促進金融業務整合,實現各業務領域間相互配合、聯動發展的格局,推動公司金融平臺的做大做強”。
進軍保險業是大勢所趨
實際上,最近一年,不僅泛海控股,還有多家公司進軍保險業。
其中,包括萬達集團、天茂集團等。資料顯示,2014年底,華泰保險15.3%股權最終以45.04億元,溢價被內蒙君正接手;今年1月,天茂集團拋出98.5億元定增計劃,將用于收購國華人壽43.86%股權及增資;萬達集團在接手了國電電力持有的百年人壽1億股之后,1月27日時代萬恒發布公告稱,擬將其持有百年人壽1億股股權轉讓給大連萬達集團。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告訴本報記者,產業集團向金融行業滲透比較還是強烈的。他認為,如果產業集團與金融公司融合,前者的財務安排就會更加便利,而金融有產業方面的支撐,也會比較堅強。
對此,有分析認為,這主要是受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新“國十條”)影響,不少機構看好保險業及其發展潛力。保險業新“國十條”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穩健、誠信規范,具有較強服務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保險服務業,努力由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轉變”。強化了保險在金融行業的地位,提升行業規模和內在價值。
田飛認為,從戰略上來看,民營企業對保險公司比較青睞,主要是基于企業籌資的考慮。他進一步說道,一是保險公司通過保費收入有長期的、比較穩定的現金流;二是險資投資渠道逐漸放開,特別是在目前股市行情看好的環境下,放寬了險資入市的比例,從而使得保險公司有機會獲取更多的資金收入。
申萬宏源研究員聞學臣在研究報告中指出,實踐一再證明,保險是綜合金融集團首選的基礎運作平臺。保險具有成本低、投資日益靈活等優勢,將是混業經營時代必爭的戰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