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在資本市場的初步落腳,歷軍認為,接下來的市場化大戲更令人期待。
文|本刊記者 王硯青/圖|本刊記者 梁海松
“今天也許可以和我20年前結婚那天相提并論,這是曙光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2014年11月6日,中科曙光(603019.SH)登陸A股,歷軍這樣和現場人們分享。
或因蓄勢太久,自上市起中科曙光在A股迎來了連續22個交易日的“一”字漲停,一個月時間,股價較發行價上漲幅度達到了十倍,瞬間躋身2014十大牛股之列。截至1月底,中科曙光總市值160億,動態市盈率163倍。
就在曙光上市之前,因發行價極低而被關注的蘭石重裝(603169.SH)已經20多天漲停,隨后停牌自查,業界隱現一些不理性資本爆炒的聲音。然而,中科曙光也意外地走出了22個漲停的驚人曲線。
“國內股民習慣性打新,但20多個漲停也說明了資本市場對曙光的認可。曙光和阿里有相似之處,阿里做公有云,我們針對政府做城市云,在這個領域很早就已經領先。”面對漂亮的資本開局,中科曙光總裁歷軍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這樣說道。而隨著曙光在資本市場的初步落腳,歷軍認為,接下來的市場化大戲更令人期待。
借力資本
上市后的中科曙光已經在資本市場兩度出手。去年12月底,中科曙光4000萬元增資包頭云計算公司,同時還公布預案,擬聯合海泰、國科控股等企業1.78億元增資天津海光,增資完成后,將占其29%的股權。
按照歷軍的說法,兩次增資都在加碼技術創新,包括上市所募資金都將重點培植自身創新能力,做強技術杠桿。“技術是企業的放大器,做對了、調順了,一毫伏的輸入,就是一百伏的輸出,投5億之后有50億回報,對于一個上市公司創新要最終表現在利潤上。”歷軍告訴《英才》記者。
登陸資本舞臺后,曙光未來將開始關注兼并、收購等方向。不過,按計劃,曙光風格不會大變,堅決圍繞主營業務去進行,“不喜歡東張西望,也不喜歡、不擅長很多公司通過不相干的收購,賣了賺錢這種資本雜技。”
與這樣操作思路不同的是,歷軍現在更關注如何將產品優勢借助市場去放大。他希望曙光的產品能通過技術創新和營銷手段達到像搶購iphone手機一樣的效果,讓客戶對自己產品變得饑渴,在一定的價格區間內,不問價格,直接入手。
第二個聯想
與曙光同出一院的知名企業聯想,早已通過“聯想式”發展變成了國際“大鱷”。而“聯想式”企業特征鮮明:具有全球影響力,技術、價值在全球獲得廣泛認同。做成聯想式企業也是曙光的一個目標。
事實上,曙光上市的前夜,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給曙光發了一封賀信,大致內容是希望曙光早日辦成中科院的第二個聯想。
據了解,去年末中科院成立了首個創新與產業化聯盟,面向國家云計算和大數據應用對高性能計算技術與裝備的需求,開展協同創新和推廣。該聯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院企合作“爭取資源”模式,而是“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由企業牽頭組織各研究機構共同完成。歷軍“掛帥”聯盟理事長,中科曙光作為主要載體建立成果孵化平臺。
按照其邏輯,與中科院的配合思路變的十分清晰,“中科院研發-曙光結合-模型匹配-大數據分析-商業價值-市場反映”。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現在高性能計算機對氣候、航天航空甚至現在讓人焦慮的霧霾研究都有很大貢獻,曙光公司現階段也在進行霧霾預報方面的深入研究。
聯想也給曙光的探索提供了大量經驗。歷軍認為這些經驗十分寶貴,共同出自中科院,同一家研究所,從背景、思維、到過去的很多習慣都高度類似,聯想在很多方面幫助曙光探索了道路,“不用多想,有些直接照著做就是最好的。”
其實,聯想從并購IBM個人PC開始,到后來并購摩托羅拉甚至X86服務器,聯想的國際化整合能力已經愈加明顯。而數據顯示,曙光在國內HPC(高性能計算機)市場份額已經六年第一,去年達到32%占有率。
曙光有意加快國際化步伐,而上市則增加了融資渠道,對曙光的國際化又是一個重大推進,有機會復制聯想的成功之路。但歷軍告訴《英才》記者:“曙光學的是方法,并不是走其老路。曙光不一定會具備聯想一流的整合能力,但一定會獲得另外一種能力,現在已經隱隱找到了這種能力的位置。”
城市神經中樞
曙光的IPO文件中曾提到,上市融資后,募到的資金將主要用于云存儲和云計算。而之所以重金打造云端技術,在于曙光提前目睹了云計算的“黃金時代”。
一位曙光合作伙伴向《英才》記者透露:“曙光過去主要客戶是大學、研究所等科研機構,但現在已經滲透到了制造、互聯網等大量領域。”歷軍也透露,市場上的客戶開始多元化,云需求不斷在增加,往后將會產生聚變。
“手機四核、八核速度很快,但電池承受不了,因為很多任務還在手機里處理和計算。歷軍預測,如果網絡寬帶速度達到100兆,很多東西就不需要在手機上運行。未來不太長的時間,也許手機就是低耗能的終端,只承擔顯示功能,后臺機器虛擬出一個計算能力就變成它的CPU,任務處理全部返回后臺交給超級計算機。“智能可穿戴設備也一樣,這是超級計算機能夠看到的未來一個無比巨大的市場空間,它將會深入到每個人每一天任何一個動作,所有領域都跑不了。”
最近兩年,智慧城市幾乎成了所有IT企業都在搖旗吶喊的一塊陣地,但市場調研發現,現在每個企業只是負責智慧城市大概念中的一個小環節,該小環節更多是基建與自動化,與真正意義上的智慧毫不相干。
“智慧來自于過往數據、歷史經驗地分析和預測,能思考、能想象,才是智慧。超級計算機將會帶來巨大的變革,分析數據,相當于把人類的視野、思維做了進一步的拓展。”歷軍告訴《英才》記者,曙光會在智慧城市里承擔大腦層的工作,而這一層就是城市的神經中樞,是這個城市的大腦,甚至可以發出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