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研究組
慈銘健康體檢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慈銘體檢”)正值多事之秋。
剛剛通過首發申請,就在公司為了沖刺IPO而做種種努力的同時,深圳慈銘體檢卻不合時宜地爆出負面新聞。同時,慈銘體檢營收主要來自“大本營”北京,到目前為止仍是如此,如果長此以往,將影響到未來業績增長空間。
上市前夕爆出負面新聞
近日,廣東當地媒體曝光深圳慈銘體檢“誤檢”。
據報道,深圳某企業組織16名員工到深圳慈銘健康體檢管理公司進行體檢,結果顯示,八成以上的員工感染了一種名為“幽門螺桿菌”的可致癌病毒。但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這些被“感染”病毒的員工在多家醫院復檢之后卻發現結果與之大相徑庭,僅1人被證實確實感染。
慈銘體檢機構負責人向媒體解釋稱,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呈陽性,是正常環境下的“小概率事件”。該體檢中心的檢測結果和多家醫院呈現不同,“可能是因為檢測方法及試劑規格不同等客觀原因造成”。
出現問題之后,深圳市衛生部門對深圳慈銘體檢位于福田民田路、泰然九路等地多家門診部進行了檢查,通過對人員資質、體檢服務、質量控制三個方面的全面檢查,發現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招股書資料透露,慈銘體檢在深圳地區有四家門診部,2011年營業收入達5748.52萬元,在全國11個分公司中排名第二。
對于這種現象,慈銘體檢似乎早有預感。其在招股書中坦陳,隨著業務量的不斷增加,發行人可能會由于醫務人員疏忽、檢測設備故障、體檢客戶個體差異、疾病本身的復雜性等原因,從而在體檢過程中出現漏檢或誤檢的情況,導致出具的體檢報告未能完全反映客戶的身體健康狀況,可能會對發行人的經營形成一定風險。
高新技術企業資質成疑
專利沒有一件,原本從事健康體檢的慈銘體檢何以稱之為高新技術企業?
根據招股書披露資料顯示,慈銘體檢工作人員主要包括管理人員、醫師、技師、護士、客戶和其他,并未提到研發人員。但慈銘體檢在招股書中卻特別提到,自己設立了獨立的研發機構,主要從事業務系統的研發工作,該研發機構每年要花掉一千多萬,比如在2011年就花掉了1773.63萬元。至于每年超過千萬元的研發費用如何使用,招股書并未給出明確的解釋。
記者查閱招股書,的確沒有發現其擁有自己的專利,哪怕是最低級的“實用新型”。
根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高新技術企業是指在《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持續進行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經營活動,在中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注冊一年以上的居民企業。而國家重點扶持的高科技領域主要包括電子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技術、航空航天技術、新材料技術、高技術服務業、新能源及節能技術、資源與環境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等8個方面,并未包括健康體檢服務行業。
那么,慈銘體檢是如何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資質的呢?招股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發行人(指慈銘體檢)母公司系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器企業”。慈銘體檢母公司在中關村,與它最終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企業之間有何關聯?因果關系,還是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