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第一理財網理財產品庫不完全統計,在8月25日至8月31日的一周期間里,納入第一理財網監測的72家銀行共發行了375款理財產品,較上一周期的476款減少了101款,降幅為26.93%。從產品發行主體上來看,一周時間共有40家銀行發行了理財產品。其中,中國銀行以62款的發行繼續位居榜首,排名第二的是平安銀行(原深發展銀行),發行量為33款,原平安銀行以32款的發行量位居第三,農業銀行、蘇州銀行和浦發銀行等緊隨其后。
從投資幣種看,人民幣產品358款,外匯產品17款(美元7款、歐元3款、澳元5款、港元1款、加元1款)。
從委托期限看,在8月25日至8月31日一周期間發行的理財產品中,1個月以下的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13款,占總發行量的3.47%;1-3個月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221款,占總發行量的58.93%,發行比重較上一周期下降0.94%;3-6個月的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99款,占總發行量的26.40%,發行比重較上一周期增長1.82%;6-12個月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35款,占總發行量的9.33%,發行比重較上一周期下降2.64%;1年以上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7款,占總發行數量1.87。
本周是8月的最后一周,但銀行在月末發行理財產品的熱情卻不復存在,本周各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量較上周減少了101款,發行量降幅達26.93%,這一數字可以說是近半年來理財產品周發行量降幅之最。
隨著理財產品收益率的持續下降,8月份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多以預收益率3%~4%之間的產品為主,預期收益率在5%以上的產品發行是越來越少,以高收益吸引客戶的時代已經過去。在兩次降息后,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優勢已逐漸消失,和大部分銀行一浮到頂的定存利率相比,甚至有部分產品的收益率已經輸于一年定期存款的收益率。銀行理財產品已成為雞肋。即使有地方城商銀行推出收益率遠高于大型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也難挽銀行理財逐漸被“棄”的頹勢。
此外,各種期限較短的創新理財基金產品的發行,也給銀行理財市場帶來不小的沖擊。工銀瑞信7天理財債券基金近400億元的首募規模也足以證明銀行理財產品市場份額的流失。銀行理財產品要想在日漸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除了用高收益率來奪取眼球外,還應注重理財產品的創新,開拓更多渠道來吸引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