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迫”的企業創新
由于德國企業的持續創新,德國經濟并沒有在馬克的升值中受到削弱。德國的制造業出口一直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很大程度上在于企業的創新。
從1960到1990年,德國馬克兌美元的名義匯率從4.17:1升值到1.49:1,總計升值了179%,隨著馬克的不斷升值。德國企業的競爭力迅速下降。50年前那場罕見的馬克升值,讓德國老牌的制造巨頭西門子,如今仍心有余悸。
為了彌補市場變化帶來的波動,西門子時刻保持創新,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市場變化不利影響。正是靠著技術創新,德國企業不斷推出更好、更尖端的產品,以更高的附加值彌補馬克升值帶來的貿易損失。
在長達1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西門子把創新作為企業生命的發展策略。在西門子為代表的創新型企業的引領下,德國企業很快度過馬克升值所帶來的危機,并建立起更為強大的工業基礎。
伴隨德國工業基礎的強大,一些歐洲領過也紛紛把制造基地向德國匯集。法國施耐德就在這個時候把機械制造公司的總部搬到了德國。
德國企業是包裝、組裝和起重方面的意見領袖。據施耐德電氣工業事業部負責人,艾里·貝爾貝爾介紹:“為了接受挑戰并挑戰我們的競爭對手,我們最好呆在一個地方。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高水平的工程、技術和豐富的工人資源。”
有效的匯率風險管理
除了企業創新以外,德國央行成功通過貨幣穩定政策把馬克升值對實體經濟的危害降到了最低程度。長期以來,德國一直保持較低的通脹率,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德國的通脹率減為2.9%,而同期美國的通脹率高達5.5%。
對中國經濟的借鑒意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院丁一凡說:“如果按照德國的方法去做,一是可以避免長期貿易順差,國際收支賬目順差積累太多,在國際體系中間就會受到巨大的壓力。最后就算有比較大的調整,就像日元,有一種劇烈的調整。劇烈的調整對經濟來說,會造成很大的損害。因為企業會適應不了巨大的變化。日本的經驗證明,這種情況給經濟帶來的后果不太容易控制。”
專家表示貨幣升值是很多后起制造業國家走向強國必須經歷的一個坎。日本、韓國等國家都曾經遇到這個難題。德國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想邁過這個坎,企業的創新加政府對匯率風險的有效管理是最好的選擇。
(財經中國/嚴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