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經濟伴隨工業飛速發展,各類資源不斷開發使用等現象,背后隱藏著全球變暖、冰川融化以及最近霧霾天氣等一系列問題。
為了減少碳排放量,《京都議定書》將市場機制作為解決溫室氣體減排問題新路徑,把溫室氣體排放權作商品,從而形成了碳交易。議定書規定了發達國家排放額,而發展中國家則區分于發達國家擁有大量的排放權,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手中握有最大的氣體排放權。
2013年,中國步入碳交易“元年”,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要求,北京、上海、深圳等7省市正式啟動碳排放權交易的試點工作,于2015年建成碳交易市場,并向全國范圍推廣。碳交易的實質性啟動,使得“碳資產管理師”這個新興課程受熱捧。
上海創新節能技術促進中心的陳宏總經理表示,雖然國內節能專業崗位正在不斷設立,但碳資產管理師的人才缺口仍然很大,據保守估計全國范圍內大概需要50萬專業人士,而當前我國的專職從業者僅有7萬余人,其中技術人員4萬余人,供不應求現象顯而易見。中心將聯合長三角緊缺人才辦公室、天祥集團,針對現碳交易市場火爆,碳資產管理師大量缺乏的現狀,開展“碳資產管理師”(中級)崗位能力培訓課程。課程將由權威性專家組成的師資團隊,切合國際環境、國家政策和市場需求提供前瞻性低碳發展的理念與討論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