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第二批183家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獲得授牌,至此共有220家企業被授予“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目前,第三 批“綠色礦山”試點單位的申報正在火熱進行中,各省國土資源廳都在為申報的企業進行審查論證,并將通過論證的礦山企業舉薦到國土資源部,中國礦業聯合會將邀請相關行業協會共同組織專家對申報材料進行論證評估。
根據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國家級綠色礦山基本條件》,國家級“綠色礦山”的評價標準包括依法辦礦、規范管理、綜合利用、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環境 保護、土地復墾、社區和諧、企業文化九個方面,其中依法辦礦、規范管理屬于遵守法制法規;綜合利用屬于辦礦方式;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土地復墾都可歸于維 護環境;社區和諧和企業文化則屬于精神風貌;而其中的技術創新則是實現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鍵因素,如果不靠技術的支撐,就難以達到這些標準。
技術創新又包括工藝的提升和設備的改進,而工藝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以設備的改進為前提的。以浮選為例,當使用浮選柱作業時,空氣進入后彌散 的范圍太小,使其與礦粒結合的能力受到限制,導致整體浮選效率無法提升。煙臺鑫海礦機有限公司根據這一情況對浮選柱的充氣裝置進行了改進,在柱底設計了一 個全截面氣室,氣室蓋板上布滿了單向閥,空氣在氣室中壓力增大,而將氣泡送入浮選柱。這種全截面充氣裝置使氣泡能達到浮選柱的各個角落,更多的礦粒有機會 與氣泡結合,提高了浮選效率。同時,氣泡還能為葉輪分擔一部分攪拌礦漿的作業,降低了電機的消耗,起到了節能的作用。據煙臺鑫海董事長張云龍的介紹,同一 容量的浮選柱,傳統型充氣裝置下每小時耗電37千瓦,而改用全截面充氣裝置后,每小時耗電只需11千瓦,節電量達70%。
由此可見,恰當的技術創新為選礦作業帶來的利處是立竿見影的。
技術創新并不需要大動手筆,對設備有很大程度的修改,在很多時候,一個看似小小的改動,就能起到驚人的效果。如煙臺鑫海生產的超細層壓自磨機, 其最主要的改動是將排礦方式從筒體端面中心排礦改成端面周邊排礦,雖然簡單,也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但這一改進不僅使筒體內的沖擊力和磨剝力增強,而且大大 降低了磨機“脹肚”發生的概率。因為當漿液將礦石浸沒在水下時,浮力會抵銷一部分沖擊力;當排礦口總在筒體下端時,礦石出露在漿液之上,沒有浮力,沖擊力 能發揮最大的效能。也因為排礦口在下端,排礦的效率提高,而磨機“脹肚”的可能性則降低。應實踐證明,一段顎式破碎機+自磨機+一段球磨機與水力旋流器組 成的破磨流程與常規的兩段破碎篩分閉路流程+一段球磨機與水力旋流器閉路流程相比,球磨機處理能力可提高100%以上,而且節能60%。
要在技術上有所創新,研發精神是前提,當人們不斷地尋找問題、思考改進方法時,常常可以用簡單的方法解決復雜的難題,起到四兩拔千斤的效果。而 各種小改進的集合就可以組成一股技術創新的激流,對整個行業的效率和資源利用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要成為“綠色礦山”也就近在咫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