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國家統計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指出“房地產調控措施效果凸顯”,及一線城市全面進入“限價”時代,一方面卻又是3月份全國70個中大城市除溫州外,全線成交飄紅。加之樓市傳統銷售旺季的“五一”小長假即將到來,消費者不免困惑,樓市究竟將持續向好還是面臨逆轉噩運?調控到底“意欲為何”?乃至心懷現在該不該出手的忐忑。
l 8個月后市場將“零庫存”?
在我看來,正由于目前處于市場與政策的博弈關鍵期,使得傳統的統計數據有時很難清楚反映后續可能的市場變化。譬如:截至3月底,20個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量為7,224萬平方米,其中的一、二、三線城市分別為2640萬、2576萬、2008萬平方米,同比分別-12.2%、-9%及6.9%,環比分別是-3.3%、-1.6%及1.1%,總體同比減少6.4%,環比減少1.5%,創下17個月來的新低,且為連續3個月同比與環比兩項指標均呈下滑之狀態。按此銷售進度,20個典型城市之新建商品住宅在8個月后將出現“零庫存”的奇跡。事實上,放大到 100個主要城市來看,成交量幾乎也在3月份創造了2011年以來之新高!
l 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在供給開始萎縮,而需求卻明顯升溫,看似“形勢一片大好”的敏感時刻,國家統計局跳出來表達“調控效果凸顯”的意見,招來一片罵聲,顯然是在情理之中的。
統計局的判斷也并非無的放矢,因為即使第一季度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37.1%,銷售額增長61.3%,但與1~2月份相較已有明顯回調,說明“調控成果喜人”。
倘若以如此低的標準來檢驗、界定調控績效,則已從另一個側面顯示中央政策打壓之目的在“價”而不在“量”。事實上,自始至終中央發出的文件當中,的確并未提及銷售量的問題,而一直圍繞“抑制房價過快上漲”這個主軸。問題是一旦交易量持續走高,勢必對房價形成推升的動力,那么如何能夠達成中央所希望看到的成交活躍而價位“基本穩定”的悖論狀態呢?
l 不許價位“長高”,只許成交“長胖”
這就如同讓一個發育中的年輕人大量進食,但只許長胖不許長高,這顯然是違反自然與市場規律的,哪怕是養豬也做不到!于是地方政府想到的“絕招”,就是限制高端房的進場節奏,及控制房價上漲幅度與速度,亦即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限價”舉措。具體的做法包括:規定房屋的最高銷售價格、新開盤項目的定價不超過區域均價、已開盤項目定價不超過前期銷售平均價格、每月銷售價格不超過上月銷售均價等等,如果開發商不“照表操課”、“照單全收”,面臨的“懲戒”是無法獲得預售許可!
如此一來,房價上漲速度看似受到扼制,但卻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表象,其可持續性面臨嚴峻考驗。好有一比:學校(中央)舉辦減肥比賽(控制房價),某個40人的班級(眾樓盤)為了勝出,把超過140斤的5個學生(高端房)趕出教室,從而贏得競賽(認可)。問題是這5個人仍是這個班級的學生,終究會“王者歸來”,老師(地方政府)玩弄的只是掩蓋事實、欺騙中央的障眼法而非真相!
l 欲降房價談何容易
從樓市角度來看依然如此,當高端樓盤受到控制,需求轉向中高端以下樓盤,進而形成高、中、低端各屋種之間彼此相互拉抬的效果,并刺激、生成消費者對市場持續看好的預期心理。
因此,我判斷后續房價仍將維持“穩中有升”的態勢,甚至完全不排除,一旦經濟發生明顯衰退時,房價出現較大幅度的漲升。執是之故,我建議目前屬剛性需求者,應可擇機進場。因為在通脹、刺激內需、城鎮化、土地財政等各種條件成就下,房價上漲趨勢五年之內難以逆轉,反倒是手頭上房屋超過三套以上的人,可采“以小換大”、“以遠換近”的方式優化資產,乃至可考慮“資產全球化布局”。畢竟,房產稅出臺的時機,亦已逐步成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