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2019年11月21日 /美通社/ -- 11月17日,蘇州陽澄湖畔的音昱水中天,人們跟著節拍,或冥思,或舞動,或誦唱,共同見證了音昱第二屆合一國際文化節的圓滿收官。為期三天的文化節,開啟了一次身心健康的正念之旅,在 “合一文化,啟引幸福新時代” 的主題下,以“論”、“演”、“展”、“學”、“市”、“食”六大板塊,呈現多維度的豐富內容,讓參與者全方位感受到正念平衡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用愛構筑起這個人類走向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
新范式健康論壇:聆聽未來洞見
在極具學術高度的合一國際論壇上,逾30位世界知名醫學博士、大學教授、科學家等全球生命健康領域的資深專家齊聚音昱水中天,關注生命健康領域的“合一文化”,不斷探索新的可能,共同尋求更加契合21世紀時代需求與科技發展的“健康新范式”。在論壇上,曹慰德主席發表了“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創造新時代”的主題演講致辭,曹先生本人關注人類健康,是積極推動中國傳統智慧與西方科學融合的踐行者,他認為量子思維是當今時代健康新范式的又一驅動力,在量子領導力的帶領下,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他在論壇上探索了統一的本質以及在量子時代建康養生的定義。值得一提的是,論壇當天還舉辦了曹先生和Chris Laszlo合作著書《量子領導力:商業新意識》(Quantum Leadership, New Consciousness for Business)的新書介紹會。由斯坦福大學出版社發行的英文版書籍目前已于國際上售賣,中文版也即將發行。
在11月16日的論壇上,不同主題的小組討論融匯東西,除了作為重頭戲的量子力學,還涵蓋了中國古代經典的黃帝內經、來自印度的古老療法的阿育吠陀,醫療護理與整體醫學的未來發展方向等。合一國際論壇的成功舉辦,重新定義了健康、養生、醫療保健與整合醫學。
進化與意識 -- 尋求健康之道
在曹慰德先生的精彩演講后,Bruce Lipton 博士帶來了一場主題為“進化與意識 -- 尋求健康之道”的視頻直播。他從基因改變入手,從最簡單的生物到一顆細胞,循序漸進,抽吸剝繭。人類應該如何實現更好更快地進化呢?Bruce Lipton博士認為,意識是進化的準繩,意識能改變基因。現在正處于一個大變革時代,舊的系統面臨崩潰,新的系統還未到來。這需要人類不斷打破各種界限,譬如空間、時間、人與人的界限,更好地與宇宙、他人聯結。互聯網就如同人的神經系統,它可以將上億人類如同細胞一樣聚集成新的存在。隨著越來越多人聚集,更大智慧即將到來,更大進化也即將開始……
生活與生命中的量子路徑
在“生活與生命中的量子路徑”這個主題,嘉賓一起探討了生活與生命中的量子路徑。 Garret Yount首先談到,人們不應該在生物與意識之間構建“防火墻”。生命是什么?中學課本中的生命是有機物和無機物,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當回到量子領域,就有了新的定義:通過生物體表現意識,如此形成生命。Kenneth R. Pelletier隨后說到,追求健康是一段旅程,意識和生命的聯動,在與環境的聯動中不斷變化。從表觀遺傳學、瀕死研究中,我們發現DNA是個超導體,它在人類認識之外的世界運行;基因是通過光傳遞的,這又是超越現實世界的存在;最基本的生命結構,其實是凌駕于三維世界的。Arnaud Delorme博士提到,醫生能解決的僅僅是健康和疾病問題,但對于人類幸福感卻非常有限,醫生治療時如果能增加一些撫慰,效果會更好。很多人擁有豐盈的物質,但被抑郁癥折磨。幸福與覺知有關,是內心的狀態。
未來醫生應該更關注幸福,不再單獨關注科技和設備,而是更多意識領域的關懷,將身體和意識整體討論。新的幸福層面,是能量、意識和身體結合,思想和現實結合,并從中找到平衡點。
《黃帝內經》,中國式生命科學
在這組討論中,吉文輝首先從文化高度闡述。作為與《周易》、《道德經》并立的中華傳統文化三大基石,《黃帝內經》的思想顯出超越時代的光芒。對于生命,他總結道:“生命可以概括為有意識的合體,有感覺,有感應,有反應。人是生物界唯一能夠反思的生物,人的意識遠遠高于一般生物。”
邵曦玥關于養生有三點論述,令人眼前一亮。他提到:養生是超越學科的,養生是哲學、科學、心理學,甚至玄學相結合的體系;養生不應基于恐懼和惶恐;不要把生命和身體搞錯,我們養的是生命,不單單是身體,更是身體與心靈,以及智慧的提升。段逸山教授總結提到,《黃帝內經》將養生分為三個層次:養形體,保持健美,預防衰老;養心,保持情緒平穩。面對物欲橫流,山珍海味,一切要適度,要靠什么控制呢?要用心,心為君主之官;養德,要具有美好的品德。敬業、安人、安百姓。養生的根本是養德,這是更大范圍的愛與善念。
阿育吠陀,生活是一門藝術
作為東方整體醫學領域的雙壁,阿育吠陀以其獨有的魅力,共同為人類健康開辟了新的通道。 M.S. Kamath博士從阿育吠陀的文化源頭說起,全面展示了阿育吠陀的體系知識。他認為:阿育吠陀是一整套健康管理體系,當人們能夠管理好自我的時候,也將獲得更有質量的生活。Raviprasad Hegde博士分享了阿育吠陀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成就,他指出阿育吠陀是一種意識形態。在阿育吠陀語境下的健康心理是澄明的意識、清晰的洞見、愉悅的精神狀態等,同時闡釋了不可控意識所帶來的情緒危害和對應的方法。
醫療護理與整體醫學
討論伊始,Gerard Bodeker教授帶領參會人員共同嘗試了Pranayama呼吸法,引領現場的每個人放松心情,回到當下。接著Helane Wahbeh教授講述了整體醫療。幾位嘉賓通過該患者的例子分別表達了各自的觀點。Phillip Barr博士提到醫生需要和病人合一,從病人的角度來說,癌癥可能會使病人意識到生命本身的命題,他們也需要內在療愈的力量來了解他的生命。其他嘉賓還提到疾病也可能是人們重新思考生命意義的契機,為和自己重新聯結提供可能性。
對于生命科學與整體醫學的關聯方面,Gerard Bodeker教授提到:“現有的知識很難讓在三維世界里的人了解量子世界,我們可以通過冥想來感知量子,它實際上是關于愛的,關于幸福的領域。” Prasanna Kakunje提到,人們需要整體醫學來幫忙,科學是用來更好地發現自己和宇宙,通過各種手段,可以將已經了解的運用到生活當中,通過學習過去,反省當前。
量子醫學之未來
人們可以創建合適的基因,量子科學和醫學會極大拓展人們的世界,在物理世界的維度里還存在著其他可能。
Kenneth R. Pelletier:“你不能從前一個量子狀態來預測下一個量子的狀態。三維世界的體系中,具有超高導性的看不見的平行世界,我們需要一切想象力來想象未來。現有的治療方式限制了治療手段,量子設備已經初具萌芽。” Pier Mario Biava:“生命是一個整體,應該用整體的眼光來看待。不僅僅是健康方面,還有精神方面。通過目前的科技和知識是否能改變生命的狀態?不能只使用一種信息,應該從基因方面和超越基因方面,找到一種結合之道。”
曹慰德先生發言:“應當將信息和量子醫學結合起來,不光研究蛋白質、DNA,也可以用音樂和聲波療愈,來影響DNA的表達。在治療癌癥方面,用生物和能量手段,來影響細胞。”
呼吁行動,從“我”做起
曹慰德先生最后提到,“我”對于幸福和健康有自己的定義,“我們”在一個良好的環境和社區生活的時候,才能更好地生活。
“快樂來自于所有美好的東西,而快樂正是世界上最好的靈丹妙藥。我會繼續打造內心的小宇宙,家庭、學校都會成為支持我們的人。我期盼更好的整合性醫學的誕生,希望三年后將會有一個更好的醫學前景。”
在音昱水中天,古今中外碰撞出合一文化的精髓,生動地傳遞了音昱所創立的融貫東方智慧與西方科學的正念生活體系。一年一度的三日文化節盛會雖然短暫,但對自我身心探索的療愈體驗是值得貫穿一生的學習,任何時候都為時不晚。音昱期待與大家明年相約合一國際文化節,更歡迎大家隨時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