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2023年2月25日 /美通社/ -- 2月25日,在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和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明珠灣金融峰會(2023)"上,《粵港澳大灣區數字金融的發展機遇、挑戰與前景》(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
該報告為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課題研究成果,由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院長助理沈艷,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謝絢麗,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共同負責。課題組成員還包括王詩卉、胡詩云、崔榮鈺、呂子苑。
《報告》認為,大灣區具有"一國兩制,雙向循環,三套法律,四大中心,五位一體"的獨特區位特征,大力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對我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數字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公司利用數字技術實現支付、融資、投資、保險等新型金融業務模式。通過結合場景、大數據和金融創新,數字金融有助于補足傳統金融服務短板,降低金融服務門檻和服務成本。大灣區背靠14億人口大市場,要發揮本地的技術、資源和制度優勢,抓住數字金融的發展機遇。
結合調研結果與多方數據,《報告》綜合評估認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業發展具有政府和市場結合比較好、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合理、線上和線下服務融合好等特征,具備技術、資源和制度的優勢。在數字金融方面,大灣區也有非常突出的金融科技發展實踐,可以總結為 "三升三降":擴大服務規模、提高業務效率、改善用戶體驗、降低運營成本、控制業務風險、減少人工接觸。展望未來,數字金融在助力大灣區進一步融合發展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與此同時,數字金融在大灣區的發展也仍然面臨一些挑戰,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如何創新、二是如何融合。具體而言:
第一,大灣區金融創新與實體經濟發展對接不足,金融發展和創新企業存在錯配。大灣區制造業生產模式仍較為傳統,"大而不強"的問題較為突出,轉型升級亟待金融支持。
第二,區域內部不平衡和差異性在金融領域表現突出。這主要體現為金融數字化渠道滲透率差異大(珠三角城市群目前領先于港澳地區),金融監管制度和實踐不易對接,金融市場成熟度差異大。
第三,金融服務"互聯互通"不夠。不同金融體系擁有不同的制度、法律、政策等安排,粵港澳三地仍面臨如何接軌的問題。另外對內地來說,與香港、澳門的金融體系融合,就相當于實現了金融開放,需要解決維護金融穩定出現的新問題。
《報告》指出,面向未來,大灣區的數字金融在應對如何促進創新、以及如何推動融合方面,可考慮如下三個發展方向。
一是在推動普惠金融的基礎上支持科技創新。科創企業具有高成長、高風險、高收益、輕資產等特點,融資需求總體呈現出融資規模小,融資渠道少、持續性強、時效性強等特征。數字金融可以有效彌補傳統金融體系在解決信息不對稱方面的不足,緩解科創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此外,還可進一步探索數字金融賦能股權市場的路徑和業務模式。
二是在發展消費金融的基礎上推動產業金融。大灣區數字金融未來可考慮更多對企業客戶的服務。在新一代數字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下,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價值釋放為核心,以數據賦能為主線,擴大企業服務范圍,推進產業金融發展,打造全方位產業金融服務方案。
三是在發展境內業務的基礎上擴展跨境互聯互通。可從技術、貨幣和制度三個角度展開。在技術型融合方面,針對數據跨境互通這一關鍵瓶頸,推動統一數據跨境流動相關標準、發展區塊鏈和隱私計算技術等相關數字技術;在貨幣型融合方面,憑借區位優勢,大灣區可以加強支撐數字人民幣走出去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頂層設計,并提供更多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應用場景;在制度型融合方面,可從加強相關機構協調不同區域的制度理解和執行入手。同時,還需要設置一套類似于宏觀審慎政策的體系框架,在實現穩健開放的同時,保障金融穩定。
當然,大灣區進一步發展數字金融仍需要更多政策支持。比如,加快金融大數據建設,為數字金融促進創新提供數據基礎;推進數字新基建,為數字金融促進產業金融提供基礎設施;清除一些政策障礙,讓數字金融更好地支持跨境交易,促進粵港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