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在放慢,這是我們必須面對和接受的現實。在這個經濟放慢的情況下,政府怎么樣去應對,企業怎么樣去應對?” 2013年9月17日,在星浩資本攜手《環球企業家》、《21世紀地產》主辦的“星光耀大講堂”上,政商學界人士共論民企發展、資本價值,并提出在急劇變革的政治經濟環境下,應當對“資本價值”有新的認識與理解,這種“價值”超越了財富本身,是一種資本聚合裂變的中國力量,它所呈現的是一種時代的價值、一種創新的價值,更是一種具有長久生命力的推動未來發展的價值。
事實上,經歷了初期的財富積累之后,中國的民營企業一直在嘗試“轉型”,試圖從管理體制、經營制度、業務模塊等多方面尋求突破。在國際國內市場進一步開放、國際資本市場越來越“一體化”的形式下,市場既見證了諸多中國民營企業的輝煌崛起,也同樣見證了諸多民營企業的悲壯倒下。民營企業如何持續發展?如何能在多變的全球經濟環境下把握新的經濟增長點? 2013“星光耀大講堂”以“探索•資本價值新發現”主題,邀請眾多知名經濟學家和企業家,以不同視角分享當下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機遇,并圍繞“深化改革帶來的資本價值機會”進行圓桌論壇分享。
大講堂現場匯聚了政商學界多方聲音:上海市普陀區委副書記、區長程向民,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小年,中歐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東方財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其實,俏江南餐飲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張蘭,邁普產業集團董事局主席花欣,星浩資本CEO趙漢忠,復旦大學教授蔣昌建,《環球企業家》雜志社總經理鄭丹東等,與數百名商學院學子、中小企業家面對面交流,碰撞智慧火花,共同探尋資本運營規律的真諦,索求最具潛力投資的方向。
上海市普陀區委副書記、區長程向民在致辭中肯定了民營經濟在普陀區建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近年來,民營企業進入到普陀真如城市副中心投資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作為上海繼徐家匯、五角場、花木之后的最后一個城市副中心,普陀區真如城市副中心未來必然會成為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和上海產業升級的最佳實踐區。”
中歐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從影響資本的價值因素角度,深入剖析了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力,“我相信在2015年互聯網金融會有一個非常大的爆發期”,東方財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其實告訴大家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不管哪個行業,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機遇,并不在于機遇是不是對每個人平等的,而在于說誰有能力抓住它。”
而在民營企業家、俏江南投資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張蘭看來,“現在我們都是在過冬的時間,我們的企業家應該準備好如何過冬,我們大家應該互相抱團取暖,各個企業準備好過冬的準備,共同渡過這個冬天,迎接下一個春天。”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小年則對這個冬天不那么樂觀,他認為目前的中國經濟放緩并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對于大家而言,“這個冬天會很冷,因為十幾年積累的結構性扭曲,要在這個冬天起碼是得到部分的解決,由于結構性扭曲的調整需要時間,所以這個冬天又會很長。要提醒大家的就是準備度過這個漫長而寒冷的冬天,但是在冬天你沒有必要感到悲觀,你只要能過冬,春天一定有你一份。這個冬天雖然艱難,但是對企業是非常好的調整與轉型的時機,過去那種模式恐怕不能繼續下去了,新模式在什么地方?今后企業的路子怎么走?這并不是一件壞事,調整對國家經濟來說也不是一件壞事,只有在寒冬這個經濟結構才能調整,如果在盛夏一切都正常,一切都很好,誰愿意改革?冬天越冷,改革的機會越大,一旦啟動改革,中國經濟中長期的增長潛力將充滿信心”。
本屆“星光耀大講堂”的協辦方上海星光耀廣場,正是普陀區開發建設中活躍的民企力量之一。“我們把上海星光耀廣場,作為民營資本聚合能量的載體來打造,同時又依托其優秀民營企業家的投資人背景,構建一個具有更大空間與能量的資本社交平臺”,在星浩資本CEO趙漢忠先生看來,上海星光耀廣場以其獨特商業模式,構建了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資本聚合場”,它的商業、寫字樓、住宅等各種物業形態共同構成了一個“資本社交平臺”,未來將迸發出更多能量與可能——如企業家之間的抱團投資、創新產品的孵化、優秀民營企業的資本市場接入服務等。而據悉,經過563天的高效打磨,上海星光耀廣場實景示范區和精美樣板間也于9月17日上午精彩亮相。
通過這次大講堂,企業家們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匯聚產生力量”,民營企業要通過聚合資源、搭建平臺等自發動作來改善民企的商業生態,挖掘資本價值的新圭臬。嘉賓們表示:“民營企業只有打破舊有思路,開拓創新,才能在實踐中需找到企業新的高速增長點。”
據介紹,“星光耀大講堂”即是源自于2010年世博會民企館的一個公益計劃,它懷揣改善民企生存環境、創造更多民企間交流合作的理想,邀請國內最優秀的民營企業家和學者,共同分享經營智慧,傳遞企業家精神。星浩資本每年出資500萬,贊助該公益計劃,今后將邀請更多的優秀企業家,更多的世界知名商學院加入到此計劃中,讓中國優秀的民營企業家在中國各地名校傳播中國民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