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國政府相繼推出經濟復蘇計劃,國際媒體及公眾的關注焦點也逐漸開始轉移。疫情對國際媒體的影響如何?企業新聞海外推介策略應如何調整?
基于這些問題,美通社于近日舉辦了兩場海外研討會,我們相繼請來了彭博社亞太區數字總編輯Alyssa McDonald,路透社東南亞新聞編輯Matthew Tostevin以及愛德曼新加坡辦公室CEO John Kerr等嘉賓和大家分享在疫情的影響下,媒體行業的新舉措,以及企業該如何自內做出調整來順應環境的變化。
Alyssa女士和Matthew先生都提到疫情為媒體工作人員帶來了工作量激增的同時也為媒體帶來了更高的關注度及訂閱量。Alyssa女士分享道,“就彭博社而言,2020年開局的3個月為我們帶來了過1億的每月數字化新聞用戶人數,新聞訂閱量也為往年同月的4倍之多。”
隨著疫情的逐漸向好,公眾對新聞的關注點也逐漸從疫情相關的話題衍生至了它處,Matthew先生分享了路透社在5月27日的新聞關注程度排名,我們可以看到疫情相關的話題已經不是公眾日常的首要關注點,Matthew先生提到,“毋庸置疑,新冠疫情相關的話題將持續是公眾所關注的焦點,但隨著疫情的向好,公眾的注意力也逐漸從疫情相關新聞轉移到了其他地方。”Alyssa女士也提到在接下來的報道中,疫情下的經濟復蘇,逐步復工等話題將會是媒體更為關注的話題。
與此同時,從美通社母公司Cision全球企業傳播云服務平臺(Cision Communications Cloud)對路透社的數據追蹤顯示,雖然隨疫情的爆發關于疫情的報道量大幅度波動,但與“中國企業”相關的話題也一直被公眾關注。無論熱點社會性話題的整體關注度如何,中國企業作為這些不同話題的一部分,始終會被關注、被報道。
從企業的公關及傳播人員角度來說,我們該如何應對及順應這些變化呢?愛德曼新加坡CEO John Kerr在另一場直播分享中提出了以下四點建議:
1、保持業務的連貫性
John先生提到企業尤其需要注意“品牌韌性”(Brand Resilience)的建設,“品牌韌性”可視作品牌積累的聲譽以及公眾對品牌的信任程度的總和。而建設“品牌韌性”最好的方法是確保企業制定系統的計劃且具有延續性,并能按照計劃靈活及彈性地處理好每一個步驟,并校驗這些結果是否與計劃相符,以保持業務的連貫性。建立品牌韌性很重要,尤其在目前,它將在面臨不確定性時增強抗擊風險的能力。
2、了解你的受眾
“隨著科技的發展,相較于以往的建立客戶群體等傳統方法,企業可以有更創新的方法來了解你受眾的信息,比如了解他們平時感興趣的話題來分析他們的喜好等。”
John先生也在演講中分享了如何為殼牌馬來西亞公司(Shell Malaysia)開發情緒追蹤設備以促進其銷售額的成功案例。
3、標準與評估
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企業在做傳播計劃時,應考慮到如下因素:如何促進銷售轉化,如何穩定運營公司,如何成為有競爭力的雇主企業以及如何拓展不同的渠道等。
他還與大家分享了A3模型,建議企業以受眾的注意力(Attention)、態度(Attitude)以及行動(Action)三個不同的維度來衡量傳播計劃是否有效。
4、跨媒介敘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
跨媒介敘事意為品牌應該利用不同的媒介平臺進行企業新聞傳播,來讓你的企業內容觸達到更多的用戶。John先生提到,“美通社新聞稿的發布網絡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全網新聞稿覆蓋,讓企業的新聞可以觸達到更多圈層用戶。”
作為全球領先的企業傳播機構,美通社憑借其在全球全網絡渠道覆蓋,協助各企業和機構及時發布企業新聞信息。了解更多美通社的發布服務請點擊如下鏈接: http://www.hnpg.net.cn/products/distribute/
點擊下方鏈接查看完整直播:
Rethinking News Practices During and Post Pandemic 疫情的影響下,媒體行業新舉措:https://t.cn/A6LvBl2h
訪問密碼: prn@2020
Developing Communications Plans for Crisis Recovery and Beyond 走出疫情影響,企業傳播規劃新思路:https://t.cn/A6LvBniI
聯系美通社
+86-10-5953 9500
市場部:marketing@prnas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