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2015年06月15日電 /美通社/ 近日,繁星網自音樂人張夢弘線下O2O演唱會吸金百萬的事件被各大網絡媒體紛紛報道。這是也是繁星網繼線上直播業務成熟后,順勢推出全新O2O線上線下互動欄目《星現場》為數字音樂行業再次獻禮。為什么會發生平臺音樂人的一場演唱會的收入能夠媲美汪峰一次線上演唱會的收入現象級事件呢?
音樂市場產業轉型 娛樂體驗發生變革
首先,解讀艾瑞的《2015年中國在線娛樂行業研究》報告我們可以發現:在目前中國約有5億用戶離不開在線娛樂,在線娛樂有效市價已經是2006年的5倍以上。隨著市場及技術的發展,未來三年這些數字有望翻番,充分體現了在線娛樂模式的一片藍海前景。
報告還指出:隨著終端設備的進步,在線娛樂的模式也在不斷變革,有望逐步推往移動化\智能化,未來更會朝著虛擬化\隨身化更進一步。娛樂的形式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音樂中的聽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他們更向往臨場感更強,互動性與參與度更高的體驗模式。
其次,隨著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及設備性能的提高用戶的參與感也前所未有地愈發強烈,這使得用戶參與的頻次的提升,消費的可能性也逐漸提升。伴隨著隨著互聯網渠道多元化的發展,這片土壤為自音樂人生存提供了空間,同時,借助線上線下的資源整合來掙到錢是一個課題,O2O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相比傳統的表現及傳播形式,在線直播演藝平臺的互動優勢得到了更多年輕用戶的認可及青睞。追述到A站和B站推出視頻彈幕服務的時候,這種新型直播演藝O2O服務的強互動性視頻觀看模式開始慢慢崛起。
中國自音樂人升級進入互聯網+時代
在電影院,最賺錢的往往不是門票,而是爆米花。同樣,在我國的數字音樂行業里面,掙錢的往往不是版權,而是和明星相關的周邊或一些音樂類相關的服務上。
而在線直播的付費模式的成功,從一定程度上講,應歸屬于“粉絲經濟”。所謂的“粉絲經濟”泛指架構在粉絲和被關注者關系之上的經營性創收行為。千名“果粉”連夜排隊買“蘋果”;某明星的粉絲購買該明星的音樂、影視作品甚至是邊緣產品,或是直接購買禮物贈送給該明星,從而產生的經濟效益都屬于“粉絲經濟”。這在一定程度上詮釋了繁星網為何極力推廣素人造星的目的,同樣也解釋了張夢弘此次粉絲演唱會的收入為何超百萬。
傳統的唱片公司及部分藝人公司都沒有將目光放到自音樂人的身上,自音樂人成名只有選擇通過互聯網的途徑去包裝自己才能有成名的可能性。但目前在線演藝平臺包括樂視等目前都沒有將目光放到自音樂人的身上,對比其他同行,繁星網更多把機會留給了自音樂人,不僅包括粉絲的養成,更為歌手量身定制歌曲以及包裝等服務,張夢弘也表示,在繁星網開播,只要能唱、愛唱、堅持唱,就能得到粉絲關注和資源支持。
繁星網似乎成了自音樂人想成名的唯一選擇。
O2O只是基本 娛樂形式及用戶參與在變化
不管你承不承認,在互聯網公司內都有一條共識就是:只有真正把控用戶互動的節奏才能真正賺錢。
音樂服務從以前的點播形式,現在的音樂服務從點播變成了直播形式。以前粉絲通過買熒光棒和玫瑰等實物去支持歌手,而現在的互動模式可以在線送花、在線眾籌等等玩法更多樣化了,最關鍵的是自音樂人還能從中受益,粉絲也能真正把自己的心意送到喜歡的歌手上。
譬如汪峰,他近幾年也將目光投入到互聯網+,在去年7月,樂視網開始通過網上平臺預售汪峰演唱會的“線上直播門票”。8月的時候,30元一張的在線門票共出售4.8萬張,此后幾日在線門票銷售仍在走升。截至轉播全部結束,直播門票購買數超過7.5萬次。
在對粉絲進行音樂趣味和付費習慣的培養上,垂直于音樂的在線演藝平臺繁星網比其他視頻巨頭更具優勢。其獨特的在線粉絲“養成”模式,吸聚了7000萬高付費用戶,幫助音樂產業解決了音樂眾籌、商演周邊等二次收入。同時繁星網還手握中國最全的大數據音樂受眾庫,日常根據藝人特色和LBS進行大數據推送,定制粉絲需求和向線下引流都駕輕就熟。
表面上看,張夢弘此次演唱會的成功只是一個新聞事件。但在這事件的背后,卻是產業和技術的升級所帶來的必然現象,也是互聯網+顛覆性思維下的成果。想必在諸如繁星網的造星計劃繼續推行下去的話,未來將會涌現出更多類似的事件,到時自音樂人演唱會收入百萬將不再是新聞。
消息來源:繁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