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5年7月10日電 /美通社/ -- 網貸315相關數據顯示:在2014年7月到11月這短短的四個月時間內,國內共有73家互聯網金融平臺獲得資本機構的投資。而在所有的類別中, P2P 平臺雖然只是互聯網金融體系中的一個細分類別,但卻達到投融資平臺數量的60%,憑借一家之力占據著互聯網金融平臺投融資事件中半壁以上江山。
從投融資事件的數量和規模來看,P2P 平臺無疑是資本市場的寵兒。而 P2P 平臺之所以在投融資方面表現的如此炙手可熱,原因在于平臺與資本機構兩廂情愿之下的一拍即合。
從資本機構的角度來講,追逐現金利益、將資金的價值較大化的無疑是其投資決策的最主要動力。相比較于遵循二大法則、只愿意服務于高凈值客戶的傳統金融機構來說,互聯網金融服務的客群是傳統金融不愿意也不能覆蓋的長尾市場,雖然這部分市場單個借貸個體的交易量較為有限,但是其龐大的數量彌補了個體交易量小的不足。
“利”字當頭的資本追逐
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共有一千萬家的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這些企業由于規模小、貸款額度低,導致傳統金融機構不愿意將資金投入到這些“非優質”的借款用戶。而在理財用戶上,即便銀行的存款利率已經跟不上 GDP 的增速,但是由于投資渠道狹窄、理財門檻較高,使得普通大眾不得不將五十萬億左右的資金存放在銀行。
而 P2P 平臺的出現打破了傳統金融信息的不對稱,使得金融“脫媒”成為了可能。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能夠通過網貸平臺可以獲得更加便捷的獲得廉價的資金需求,同樣普通大眾也可以將閑散資金投放到利率更高的渠道。
基于這樣的優勢,使得未來的網貸市場有著龐大的潛在市場。從行業整體數據角度看, 2015年上半年整個 P2P 市場交易量達到3439.46億元,對比于去年下半年的1762.83億,環比上升了95.1%。
鑒于 P2P 潛在的市場容量和目前增長迅猛的勢頭,相信未來的 P2P 市場有著足夠的想像空間。對于追逐利潤和資金價值較大化的資本機構來說,看到大勢所趨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順勢而為,因此資本層面對于 P2P 平臺的親睞就變得順其自然。
平臺內外脅迫下的資金需求
但凡“兩情相愿”的事情都是一個巴掌拍不響。除了資本市場的追逐之外,P2P 平臺對于資金的需求則更加的迫切與饑渴。
而這種饑迫感來源于內外部兩個方面,從外部環境來看,不斷流入的資本促使產業內部結構形成與快速變化,新企業不斷加入或原有企業實力逐漸提升,市場競爭加劇。平臺在獲得融資后,速度和規模成為平臺獲取話語權、搶占制高點的必要途徑,進而為繼續引入外部資本增加籌碼。
平臺的競爭優勢來源于資產端渠道搭建、產品設計、營銷推廣、風控等過程及輔助過程中所進行的諸多活動,這些活動對企業的相對市場地位都會有所貢獻,并且奠定了企業未來競爭優勢的基礎。從內部發展訴求看,若無資金支持,平臺上述競爭優勢將難以實現,基于如此成本壓力,平臺必須要擴大交易量、持續引資,以方便通過規模效益使得自身邊際成本逐漸降低。
而不論是外部競爭環境還是內部經營運作,都需要平臺在內部建設上持續發力;另一方面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累資本,推動平臺交易規模的上升,畢竟在經濟領域馬太效應無所不在。
資本牽手平臺 兩情相愿背后的警鐘
僅去年7月到11月4個月的時間內,P2P 平臺融資事件就高達42起。從資本與平臺頻繁接觸的密度來看,網貸平臺早已處于炙手可熱的風口浪尖。隨著大量資金的涌入,不但會使平臺在爭奪投融資兩端用戶方面更加的激烈,而在這種投融資熱潮的背后,往往會使得平臺和資本機構開始變得盲目、急功近利,而對于都有著金融屬性的雙方來說,無疑買下了風險的種子。
對于部分資本機構來說,其投資的盲目在于兩方面,一是投資方式較為粗狂,與那些通過緊密調研的投資手法不同,他們更多的采用概率事件。基于這樣的投資策略,所以這類機構在看準未來的趨勢之后,采取的手法往往是廣撒網多捕魚。
二是為了能夠獲得中意項目的投資需求,部分投資機構不顧一切開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價格戰。而過于盲目的資本投資,不但對于機構是個風險,而且就會像“北美的蝴蝶扇動兩下翅膀一樣”,造成資本市場的跟風,甚至是泡沫。
目前除了資本市場之外,網貸平臺在對待資本的態度方面也顯得過于急躁,雖然平臺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固然能夠為平臺帶來雄厚豐盈的現金流、擴大品牌的廣知度與影響力,但是部分平臺開始為了獲得風投而融資,這就導致部分融資的平臺對于融到的資金并沒有使用的規劃。
甚至一位獲得千萬美元風投的 CEO 曾經對網貸315表示:“說實話,這些錢我根本不知道怎么花。”在這種彌漫人民幣與美元的資本運作過程中,往往會使平臺喪失對于平臺經營和核心競爭力的專注度。為了跟資本機構要到更多的價格,開始不計風險擴大交易量、不計成本的刷新用戶數量……而這些為了追求資本而忽視風險的行為將為平臺埋下風險的地雷。
不論是對資本方還是平臺方來說,投融資一定要理性的根據自身需求進行決策,只有在遵循金融本質的前提及運行規律下,運用互聯網思維更好的為投融資兩端的用戶帶來使用體驗,才能在整個 P2P 行業大潮中求生求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