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2016年5月27日電 /美通社/ -- 在5月25日數博會開幕伊始,政府就為我國“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指點了方向,無論是政府數據的開放,還是大數據與傳統行業的結合,最終目的都是要利用大數據等技術為民謀利、解民所憂,促進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額民生服務體系。
而浪潮一直以來就在基于“組織數據和互聯網數據融合創新”的理念,堅持打造云海卓數平臺和大數據創客中心,雙輪驅動推動數據開放、數據交易和創新應用,建立健全大數據生態產業鏈。浪潮集團高級副總裁王洪添表示,數據的世界有自己的規則,未經過資源化的數據只能是一堆死數,只有進行有效的共享和利用,才能真正產生創新。
全國平臺與地域集中相結合 浪潮大數據層次分明
作為中國領先的云計算、大數據服務提供商,浪潮一直以構建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數據生態體系為己任,打造“數據工廠+數據產品+數據電商”的大數據產業形態,推動數據開放、數據交易和創新應用。這一理念也已被國務院《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采納。
王洪添介紹道,“浪潮的大數據業務可以大致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多方獲取數據源,在收集第三方互聯網數據的同時,推動政府數據開放,搭建全國范圍內的大數據云平臺,即卓數平臺;二是基于地域優勢或領域優勢去創建大數據創新中心,幫助社會把數據真正用起來,例如與中國工程科學知識中心合作的8個創新中心,將原先散落在各個學校的科技數據,集中發布到創新中心和浪潮的卓數平臺,再如與沈陽合作的工業大數據創新中心,以及在成都創建的生活服務業大數據創新中心等。”
可以看到,浪潮大數據業務的層次清晰。卓數平臺提供了一個全國范圍的“大數據池”。截至目前,浪潮已經收集整理了20000多個網站的公開數據,總共超過39PB,再同步結合政府及行業數據,可以幫助進行政府經濟分析、商業監管以及企業經營決策等。
浪潮大數據創新中心則在全國遍地開花,現已覆蓋哈爾濱、濟南、長治、綿陽、昆明等地,并且助力27個省市政府建立了大數據平臺,還在美國硅谷建立了大數據研發中心。大數據創新中心的作用更像是大數據O2O,深入到一線與行業應用深入結合,真正讓大數據用起來。
創新“大數據O2O” 深入行業一線
國家領導人在數博會上曾說道,“我們不僅需要從事新經濟的科技人才,還必須要有懂得傳統經濟、能夠直接操作傳統設備的‘工匠’。所以我們正在提倡培育‘工匠精神’。如果把從事大數據產業的技術人才和從事制造業的‘工匠’結合起來,那我們的產品就會在更大程度上,滿足消費者對物質和精神高品質的需求。”
王洪添表示,浪潮搭建大數據創新中心的初衷與政府提倡的融合理念不謀而合。浪潮大數據創新中心旨在建成數據應用者的倉庫、需求者的集市、分析師的舞臺和開發者的平臺。其中來自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甚至是一些超出大家預期的行業內專家、資源擁有者都能夠人盡其才,發揮各自的大數據潛能。
首先,浪潮會為大數據創新中心招募大數據生產者,如制造業、金融、氣象、醫藥衛生、能源、農業等領域專家,或是熟知農產品、建材、鋼鐵、煤炭等價格的行業能手,他們可以利用自己所在領域的資源優勢去收集和生產優質數據,提供給浪潮的大數據創新中心以及卓數平臺。
其次,浪潮大數據創新中心還匯聚了各行各業的專業分析師,比如咨詢顧問、建筑精算師、金融投資顧問、IT 需求人員、化工工業設計師、材料檢驗測試人員等智囊型人才,他們能夠基于自己的專業知識,結合大數據生產者提供的數據,從各類數據里挖掘價值,提供數據模型。
第三,大數據開發者,尤其是有志于大數據開發的初創企業,完全可以基于之前幾個環節提供的優質數據源和數據模型進行創新開發,最后得到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各類大數據應用。
最后,數據需求者自然可以從大數據創新中心獲得自己所需的高品質專業數據,以及經過一定加工的部分商業智能。
之所以采用大數據創新中心的模式,是因為通過與行業、地域的深度結合,串起大數據生態鏈上的各個環節與角色,才能真正把沉淀在浪潮卓數平臺以及來自各方的數據用起來。王洪添形象地解釋道,“我們可以將浪潮大數據創新中心看作‘大數據 O2O’,只有這種更接地氣、更接近數據生產者和使用者的平臺,才能夠在大數據發展的早期階段有力推動大數據應用。”
一方面,浪潮大數據創新中心從地域與領域的角度,將大數據從底層托起,與卓數平臺形成有效的補充,幫助浪潮進一步完善大數據生態產業鏈。另一方面,浪潮大數據創新中心還與傳統的創客中心合作,對方提供辦公空間等硬件設施,浪潮則提供大數據的軟環境,包括數據、技術、工具等,讓大數據領域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有了更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