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2017年2月4日電 /美通社/ -- 隨著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實力漸強,傳統文化產業“走出去”經歷了一輪輪實踐提升。日前,《華爾街日報》策劃發起了“尋找中國商業領域國際化先鋒”,CC卡美珠寶與數家科技類企業共同亮相,展示了中國企業在積極應對國際化挑戰中的創新優勢,以自身的成功展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趨勢。
CC卡美珠寶公共事業總監李雁玲表示:“西方的珠寶技藝精湛、設計超群,然而在表達中國人情感變化和內涵上,西方的元素總是不夠精準,而這一點我們能夠做到。”
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珠寶首飾產業逐步向亞洲轉移,香港珠寶制造業迅速崛起,在世界珠寶業中占據重要地位。當時中國低廉的人工成本和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了世界知名珠寶商紛紛進入,我國珠寶首飾行業便由此起步。毗鄰香港的深圳特區通過承接香港的珠寶加工業務逐漸成為了我國重要的珠寶首飾加工制造中心。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珠寶首飾的加工能力日趨完善,同時競爭也日趨白熱化。
受全球經濟大環境影響,珠寶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2013年,全國黃金珠寶首飾零售總額為2959億元;2014年為2973億元;2015年略微上揚,為3069億元;到了2016年回落至為2996億元。面對新的市場變化,多家傳統珠寶企業在“市場份額”思路指引下跑馬圈地之余,也拿出了一些應對之策。與此同時,CC卡美珠寶正借力中國傳統文化、創新傳統工藝和對市場的敏銳感知,快馬揚鞭自奮蹄。
打破同質化競爭僵局:以情感傳遞超越對原材料的依賴
當珠寶企業開始告別野蠻生長,理念就顯得格外重要。由“制造”向“設計創造”轉型的過程中,一些企業通過建立自有品牌和渠道向產業鏈的下游發展,參與珠寶零售市場的競爭,有的企業選擇調整傳統的品類來應對市場變化,有的企業則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創造出新材料制成珠寶,開拓新的需求藍海。
“近年來,從原料到款式,消費者都有了新的訴求,開始趨于追求個性化和高品質。”李雁玲表示,“要打破同質化競爭僵局,就需要能打動消費者訴求的品牌價值和設計理念,而這一切,就要求企業在設計、工藝、創意等方面去超越之前對原料的依賴。”
用傳統的物質,以及皇家御用工藝和手法,去觸碰古老的中國歷史,正是CC卡美珠寶一直以來所追尋的婉約之美。“Ling Long靈瓏”系列運用明朝手繪琺瑯、步搖等工藝,借鑒古典首飾的構造方式,以中國傳統戲劇《牡丹亭》中纏綿愛情上演的私家園林為藍本,輕而易舉地觸及到每個人內心柔軟的角落。
李雁玲強調,質量和工藝始終是CC卡美珠寶產品的生命線,創新是為了以工藝的獨特性來實現產品的差異性,“這一切也是為了更精準地傳遞中國情感,傳承中國文化。”
珠寶行業的新機遇:提煉中國文化的符號體系
在宏觀經濟日漸下行的趨勢下,伴隨著消費升級、整體消費不足等,黃金珠寶行業正面臨著多重考驗,結構化需求的差異迅速凸顯,這一切都為中國珠寶行業民族品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副會長史洪岳認為:“從供給端來看,產品的創新不僅可以擴大原有的消費市場,還可以創造出全新的消費市場,更會激發巨大的消費潛力。對于珠寶行業來說,創新發展有著高度的共識,也有著迫切的愿望,創新的過程需要時間,需要投入,而創新的成果需要轉化和維護。”
為了實現中國文化符號的提煉,引起全球受眾的共鳴,CC卡美珠寶借助不同文化背景的設計師,以跨越地域與文化的視角,詮釋中國情感之美。
中西方在婚禮文化上,有一個有趣的巧合:中國講究“結發夫妻”,西方則用“KNOT(結)”來代表兩個人的結合。李雁玲介紹,“KNOT結”系列設計元素正是來自中國漢代傳統婚禮“結發”儀式,結婚時,夫妻雙方剪下自己的一束頭發并系成一個結,珍藏在錦盒中。結而為約,生命相結。CC卡美珠寶將“結”作為珠寶作品的設計元素,表達“永結同心”的傳統祝福,禮贊在國人情感中一直存在,從未消失的雋永情感,更將結藝的藝術內含賦予每一件作品,令它們成為情感的較佳見證。
又如以中國千余年舞獅文化為原型的“醒獅MeiMei”系列,以靈動脫跳、神采奕奕的舞獅造型為元素,用鉆石及傳統手繪琺瑯制作而成。醒獅氣宇不凡,配以用古代錢幣制成的搖曳流蘇,以及舞獅“采青”寓意的菜頭,寓意著“百財和好彩頭”,傳遞著中國情感中“喜樂安吉、財源富足”的好意象。
“民族”二字本身已經極具競爭力。華夏五千年文明史意味著中國珠寶設計一定會成為世界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