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7年7月27日電 /美通社/ --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結束后,金融回歸本源成為時下熱點。會議著重提出,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金融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憑借金融科技手段助力實體企業得到金融的配套支持和服務。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偏遠地區的金融服務。
作為作用于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普惠金融于近年飛速發展。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也為普惠金融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在第四屆金融科技外灘峰會上,科技助力普惠金融發展成為嘉賓討論的熱點話題。宜信首席戰略官陳歡表示,科技是為金融服務的方式或新的工具,金融的發展是延續的,因此,科技的發展將為金融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隨著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速發展,為金融行業帶來了巨大的革新,為金融服務帶來更多樣化的數據來源,更快的數據存儲速度和更強的數據分析能力。這一系列自動化技術的實施,有效地作用于普惠金融,使其得以更加標準、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務以往無法或難以覆蓋的高成長性人群,包括小微企業、低收入人群以及農村群體等。
對于金融科技怎么帶動普惠金融的發展,陳歡認為,首先是獲客問題,科技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是幫助優化了客戶可觸達性的問題,很好地優化了獲客的成本;其次是降低金融風險,通過金融科技以及移動互聯網的使用越來越多,數據留存以及可分析、可使用的程度比以前高了很多。
隨著各種技術的發展,傳統方式下不太容易做的業務和不太容易發展的領域,在科技的賦能下可以實現,由此便助力了普惠金融更好的作用于實體經濟。
這種賦能作用的一個重要體現,是金融科技正在逐漸改變長期困擾中國小微企業發展的融資難題。扶持小微企業發展,是促進實體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著力點,這也是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創新、創業的重要原因。但長期以來,受制于信息不對稱、缺少抵押物、風險難評估等因素,在小微企業的成長過程中,仍有大量的金融需求沒有被滿足。而宜信通過將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更有效的運用到金融領域,大大提高了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與效率。
普惠金融與實體經濟密不可分,彼此促進、彼此依存。宜信公司創始人、CEO唐寧用兩個字概括了這一關系 -- “共生”。在本次峰會上,唐寧展望了“科技讓金融更美好”的未來。他表示,未來十年金融科技領域有七大創新前沿,即面向中小微企業的網貸、眾籌、智能投顧、保險科技、監管科技、區塊鏈驅動的技術應用、用科技做好投資者教育等。 “利用科技創新、模式創新能夠讓金融更美好,從而使實體經濟越來越好。”唐寧說,“從某種程度上說,金融科技正在為實體經濟提供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