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7年9月4日電 /美通社/ -- 要問2017年互聯網金融行業什么詞最火?那絕對是各大平臺都在緊鑼密鼓開展的“銀行存管”。自今年2月《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出臺,各大互金平臺在合規道路上步伐加快。8月21日,華夏信財與平安銀行的資金存管系統正式對接完成,成為為數不多的上線銀行存管的平臺之一。
華夏信財上線的是平安銀行于今年3月份推出的“存管家”產品,正式上線后將從實現平臺自有資金和用戶資金的分離管理,從源頭上杜絕挪用資金和資金池的可能性。
不過需要理清的是,根據銀監會印發的《指引》第二十條規定:“存管人不承擔借款項目及借貸交易信息真實性的審核責任,不對網絡借貸信息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負責”,也就是說,雙方的合作中,平安銀行僅履行存管工作,不會對華夏信財公布的投資項目、資金來源、用途等板塊承擔責任。
對整個網貸行業來說,上線銀行存管不僅意味著平臺正在積極擁抱監管,它同時也代表了這個曾經“野蠻發展”的行業正變得更規范、更透明、更完善。而且將存管業務委托給銀行后,網貸平臺本身也真正回歸到信息中介機構的本質,將會進一步發揮其服務屬性,優化用戶體驗。
銀行存管是監管的趨勢,也是大浪淘沙的過程。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能夠成功上線銀行存管的網貸平臺往往實力更加雄厚,因為其要通過三大關隘才有可能完成最終上線:銀行審核、系統對接、存管成本。
首先,銀行對申請接入其存管系統的網貸平臺會設置相應的審查標準,這些標準涉及平臺實繳資本、運營實力、股東背景乃至高管團隊等。特別是平安銀行,對接入其存管系統的網貸平臺審核標準多達16項;
其次,系統對接環節,也非常考驗平臺的技術能力,無論是產品設計、框架搭建,還是后期的開發測試等,任一環節都必須保障暢通無阻;
第三,存管上線對平臺的資金實力也有很高的要求,期間會耗費大量的人員、時間成本,以及正式上線后的系統維護成本,這些成本加起來往往多達數百萬元。
所以,很多實力不足的網貸平臺在存管大潮下自動出局。截至目前,完成銀行存管簽約(含上線)的平臺數才接近600家,但整個行業仍在運營的網貸平臺有兩千多家。
此次華夏信財成功上線平安存管,不僅標志著其在合規之路上邁上新的臺階,而且也是其平臺實力的直接證明。未來,華夏信財將會一如既往的踐行“信用為本,財富一生”的經營理念,為維護和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繼續發揮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