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18年10月30日電 /美通社/ -- 兩個多月前,在距離成都四十多公里的安仁古鎮,一部名為《今時今日安仁》的大型劇目完成了首演。這部由《國家寶藏》原創團隊操刀的大型戲劇,為安仁古鎮營造了現實版的“幻樂之城”。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回了民國。
在南國之濱的深圳,一場由國際知名團隊打造的《超景觀》展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一個個生活中常見的容器、附屬品甚至廢棄物,經過加工和改造后轉變為實用的內容物和產品。而與其它同類展覽相異的是,這些展品已經升華到了藝術景觀的境界。
不管是安仁古鎮的大型實景劇目,還是深圳的藝術展覽,它們的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創造者 -- 華僑城。
讓文化藝術不只是附庸和裝飾,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成為了華僑城內部研討的課題。如今,這些業務的摸索已經次第開花結果,甚至成為了“華僑城模式”競爭力的一部分。
文化藝術“三觀”
過去憑借著“旅游+地產”的路徑,華僑城成為了國內識別度較高的旅游地產開發商,但改革的戰鼓隨著華僑城新戰略的實施而擂響,“文化+旅游+城鎮化”的發展模式以及“旅游+互聯網+金融”的補償模式成為華僑城錨定的新航向。
內涵式的發展要求華僑城要做“加法”,以旅游產品來說,在消費升級的年代,“要真內涵,不要假符號”成為了多數消費者的訴求。這就意味著,作為拉動華僑城三駕馬車之一的“文化”不但要有“面子”,還要有“里子”。
以國慶黃金周為起點,期限為兩個月的“2018年華僑城文化旅游節”在全國近50個城市火熱開展。與其說這是一場全民的旅游狂歡,倒不說這是華僑城在文化藝術探索上的一次集中“閱兵”。
從深圳的華僑城旅游度假區到天府之國,從彩云之南到海南三亞,從“潮玩”盛行的歡樂谷到文化升級的各地特色小鎮,文化藝術的創想點燃了數十城的“華僑城現象”。
文化藝術在多數人的眼中是高雅的,可望而不可及。對于在文化藝術領域摸索了多年的華僑城來說,很多時候它要做的是在保持文化藝術內涵的同時,讓其更接地氣。
在深圳華·美術館進行的《超景觀》展覽就是一個能夠現身說法的案例。它展出的物件構成都很稀疏平常,不過它進行了重新的創意和加工,被賦予了藝術思想,從而升華為藝術景觀。
《超景觀》展覽并不是孤例,中國當代攝影40年展覽、元圖像展示、“此岸”系列公共項目、深圳華僑城站地鐵壁畫工程等都是華僑城將文化藝術推廣至民間,發掘群眾心中藝術創想潛能的實踐案例。
而從最初建設的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到如今遍布深圳、上海、西安、北京等一線城市的當代藝術中心館群(OCAT),“藝術華僑城”成為外界給予這家央企的另一個標簽。
以文化探路旅游,華僑城的另一個理念是注重對傳統文化的提煉,這在文化演藝上表現得極為突出,它給外界提供了很多可以觀察的樣本。舊有《新中華霓裳》《金面王朝》、《天禪》、《深藍秘境》,近有《今時今日安仁》、《夢幻騰沖》、《盛世紀》等。這些劇作都是結合了歷史文化或者當地民族風情進行演繹,通過現代科技還原歷史傳統,在創新之中進行傳承。
而打造文旅項目,華僑城的初衷不完全是為了謀利,注重文化藝術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也是華僑城文化的抓手之一。
在本屆華僑城文化旅游節上,歡樂海岸發起的“自然夢想家特別行動”已持續8年。藝術家也就如何在城市原有自然體系內重新建立與城市共生的人文藝術生態系統,以“大藝術”的寬廣視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進行了討論。這些舉措彰顯了華僑城通過文化藝術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創意與決心。
華僑城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理念推動著“文化”這架馬車快速行進,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對旅游項目的“輸血”。
賦能華僑城模式
從“旅游+地產”到“文化+旅游+城鎮化”及“旅游+互聯網+金融”的模式轉變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對于“地產”的淡化,以及對于“文化”的凸顯,不難看出華僑城的戰略側重。
其實,早在2014年,業內專家就直言,華僑城的下一個爆點是文化產業創新,而如今的步子與四年前的設想并無不同。
2017年,華僑城集團出資100億組建文化集團,實施集團化作戰和“文化+”戰略。整合提升原有的文化演藝、文化創意、藝術展示、兒童娛樂業務,加快并購,獲得一大批影視、音樂、VR科技等創意資源。
文旅是華僑城的主軸,而一個成功的文旅項目往往是形神兼備,所謂的“形”更多是設施和配套,“神”則是文化IP帶來的內涵,后者的難復制形成了文旅項目的獨特性和核心競爭力。
在當今的旅游產業發展中,過去單一依靠景點景區的模式已經日暮西山,文化IP和旅游的聯動擁有巨大發揮空間。華僑城的探索更多是在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挖掘上,其已經形成了以小涼帽為代表,包括白豚小子、麥麥魯魯、魔幻奇兵、洛蜀傳、塘鯰記、冥神寺、二十四史在內的八大內容IP。
以IP為抓手,華僑城的文化和旅游產業被極大程度激活,這源于IP帶來的衍生和布局是全方位的。以小涼帽為例,它的IP后市場包括了繪本、小說、動畫、周邊產品以及主題樂園、主題酒店、主題農場等。
同時,在華僑城集團“文化+旅游+城鎮化”的戰略指導下,華僑城文化集團也在探索IP Town這一創新發展模式。位于深圳的甘坑客家小鎮就是在通過挖掘客家文化,打造出了小涼帽IP,并以此導入文創、科創、鄉創三大創意產業。
可以說IP Town 的模式就是以IP作為入口,小鎮作為載體,在吸引流量后,將旅游服務的“吃、住、行、游、娛、購”六大要素轉化為實質的消費,并以此將特色小鎮成為成為日常的一種生活街區。
這樣的經驗將復制于貴州貴安北斗灣 VR 小鎮、成都洛帶古鎮、惠州秋長吉他小鎮、深圳華僑城V谷中心、深圳嶂背華僑城創想小鎮等特色小鎮和創意產業基地上。
實際上,不管是世界之窗、錦繡中華這樣的第一代旅游產品,還是都市娛樂綜合體—深圳歡樂海岸,亦或者華僑城眼下大力推進的特色小鎮和全域旅游,它們都在相當程度需要文化的賦能和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