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8年12月22日電 /美通社/ -- 12月21日9時,第四屆全球跨境電子商務大會進行了最后一個環節 -- 跨境電商出口峰會,來自Google、shopee等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的行業精英,從不同角度對跨境電商出口環節的各個問題闡述了各自的理解。首信易支付副總裁梅嶺先生作為演講嘉賓受邀參加了此次峰會,并根據自身多年跨境支付經驗和對支付市場的積累,以“支付+賦能跨境電商”為主題發表了精彩的演說。
自從2013年開始執行“一帶一路”戰略之后,我國的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就迎來了一段黃金時期。據《2018年(上)中國跨境電商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8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為4.5萬億元,同比增長25%,來自埃森哲數據也顯示,預計到2020年,中國跨境B2B電商交易額將達到1.24萬億美元,全球占比超過一半。
與此同時,跨境支付市場也隨之逐漸發展壯大。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互聯網交易金額約為3200億元,筆數達12.56億筆,較2016年增長114.7%。有業內人士預計,隨著跨境支付需求增多,跨境支付規模或將保持年化逾50%的增速。其中,2015年開始試點的跨境外匯業務也獲利頗豐,國家外匯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末,全國33家跨境支付機構累計辦理跨境外匯收支為438億美元;2015年至2017年,試點支付機構辦理跨境外匯收支金額分別為67億美元、133億美元、222億美元。
梅嶺認為,跨境支付相關監管政策已較為完善,大部分跨境電商的支付功能也已架設完畢,曾經的藍海變為紅海,牌照公司和依托于場景的金融科技公司優勢明顯,激烈的市場競爭壓低了交易費率,跨境支付“躺著掙錢”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現在從事跨境支付業務的企業,大多是將支付功能作為切入點,以接入支付功能為契機,為目標企業提供基于業務場景的定制化一站式綜合解決方案,同時集成數據分析、市場營銷、清關報送、風控等多元服務,用綜合能力取勝。
此外,技術對于跨境電商支付環節全流程的助推作用也在金融科技層面體現得淋漓盡致。區塊鏈之于跨境支付,大數據之于精準營銷,人工智能之于風控模型,生物識別之于支付驗證,都推動了跨境支付行業的優化升級。融合了金融科技技術的錢包賬戶體系,能夠實現多賬戶、多幣種集中管理,并收集信息、分析數據,用以提升客戶復購率,增加收入。
“支付+”不只是一個新興概念,伴隨著整個電子商務市場的繁榮,支付行業將在合規的前提下持續拓寬業務范疇,深挖市場和客戶需求,提升產品的場景適應性,切實助力中國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為祖國“一帶一路”戰略和“引進來、走出去”政策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