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0年5月15日 /美通社/ -- 2020年是《營商環境管理條例》施行的第一年,特別在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沖擊的大背景下,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是中國經濟在攻堅克難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步。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5月14日,環球網與成都市溫江區營商辦聯合舉辦了一場四川營商研討直播“首秀” -- 溫江區“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28條新政策”專家研討會。
活動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戰略合作辦副主任、北京大學品牌價值研究平臺秘書長劉雪明主持。在開場致辭中,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張亞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戰略合作辦公室主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西南分院執行副院長閆雨,醫學博士、北京神州博雅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聯創投資高級合伙人李小強,中國誠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中國誠信營商研究院院長張英杰,環球網總編輯朱研,分別對涉及營商環境新舉措、新方法進行了解讀和研討。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張亞光表示,溫江區有條件有能力打造成為國內營商環境的標桿和模范,“總體的思路是要進一步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按照包容性的制度框架進行科學化、精細化的機制設計”,同時張亞光也強調,區內重點產業與國際形勢關聯緊密,“既要領先發展,又要協調發展”。
對于營商環境的改善和優化,企業界的感受最明顯、最直接。作為擁有龐大數據庫的全國性企業征信和信用管理風險機構,中國誠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中國誠信營商研究院院長張英杰認為,從溫江的區位及產業發展現狀來看,在未來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過程中,應該從持續進行制度創新、持續優化政務環境、持續降低企業的作業成本、加強信用信息共享、開展信息化營商環境評價等五個關鍵點來重點發力。
環球網總編輯朱研講述了赴溫江調研的感受。溫江結合在“三醫兩養一高地”特色產業優勢,吸引了藥明康德等一批龍頭企業先行入駐。此次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凸顯了三醫產業融合發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也體現出中國在醫療醫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方面無可替代的優勢。溫江早在五年前即布局“三醫融合”,既有前瞻性和創新性,也為后續的產業發展開拓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戰略合作辦公室主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西南分院執行副院長閆雨對《溫江區營商環境白皮書》進行了解讀。閆雨分析指出,2019年,溫江區聚焦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需求點為主線,特別是在三個產業方向20條特色改革創新試驗,形成多個可復制可推廣的國家、省級經驗。當前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的工作側重點,包括持續提升審批服務質量、提高辦事效率、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維護良好市場秩序、大力保護產權等五大方面。
醫學博士、北京神州博雅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聯創投資高級合伙人李小強則從一個投資人的角度,表示良好的營商環境,無疑是吸引優秀創業企業的關鍵因素之一。由于新冠病毒的影響,醫療健康行業成為了新“風口”。李小強認為,后疫情時代,健康產業會迎來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具體表現在消費結構向健康領域傾斜。李小強提出,醫療是三醫產業的首位,建議遵循健康產業科學發展的邏輯,加強具有產業特征性營商環境的建設,注重中長線產業布局,特別是要加強對創新能力培養的投入。
在線研討中,成都市溫江區營商辦相關負責人與環球網北京直播會場連線,將《溫江區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建設二十八條措施》與線上專家進行了研討。《溫江營商電子地圖(雙語版)》、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十條辦法等發布環節,共同梳理溫江區營商環境亮點工作,同時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和國內發達地區,進一步對優化營商環境提出切實可行的發展建議。
溫江區營商辦常務副主任、區行政審批局局長四郎汪修對成都市溫江區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28條新政進行了解讀。溫江區營商辦一是著力對標先進。在比對上海、深圳等先進城市相關指標的基礎上,對溫江營商環境2.0版建設目標及方案進行了全面優化提升。二是著力補齊短板。對照省市評價及企業反映的問題,先后3次多方收集意見建議,綜合各政府部門工作實際持續完善改進措施,確保政策措施有較強操作性。三是著力創新提升。
營商環境28條舉措包含了6大部分28個方面內容。主要通過組織模式創新、工作機制創新、服務精準化、大幅度削減行政審批事項,梳理流程、提供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提供完善的創新創業公共服務,提升行政審批效率,減少企業開辦和項目審批時間,持續推動溫江區營商環境持續改善,提高民營企業生產經營舒適度和便捷度。
溫江區還同步推出了“營商電子地圖(雙語版)”。溫江區區營商辦副主任、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蔣瑋對“營商電子地圖(雙語版)”進行了解讀。作為宣傳引導28條新政的輔助措施和創新平臺,溫江區內外的企業、群眾都可以通過平臺對174項服務項目進行網上注冊及申報。
本次線上論壇由環球網主辦,環球趨勢研究院、中國誠信研究院承辦,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商界代表、智庫專家、十余家國內主流媒體和部分國際媒體駐京記者通過在線平臺參與,會議在線觀看人數達到12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