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2020年6月12日 /美通社/ -- “把每一臺手術都當精品做,將每位患者都當朋友對待”。熟悉眼科界“硬核大姐大”愛爾眼科浙江省區總院長李毓敏主任醫師(以下簡稱李院長)的人都知道,從醫38年來,嚴謹認真的態度一直貫穿于她求學工作的整個經歷,融化在每一項管理制度和教學、科研實踐,體現在所做的每一臺手術中。
如今,她又有了一個新身份 -- 愛爾眼科醫院浙江省區總院長?!肮ぷ魇敲篮玫模肋h要保持激情”。近期,李毓敏院長順利完成了一臺飛秒激光輔助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聯合青光眼房角分離手術,這也是杭州愛爾眼科醫院開業典禮后的第一例“飛秒”白內障手術案例。當接受媒體采訪時,李毓敏院長也表示,不將自己置于舒適區,永遠保持接受挑戰的年輕態,依舊是她不變的風格。
“逼”出來的博士
偏往虎山行
李院長是我國恢復高考后的首屆大學生,1982年,她以優異成績從浙江醫科大學醫學系畢業,分配到浙醫一院眼科工作。
還在校園時代時,她就對“精細活”特別感興趣,為了一件精美的刺繡品,她能在展示柜臺前盯上半天。膽大心細,沉得下心,動手能力強,這些個人特質在冥冥之中牽引著她與眼科事業“結緣”。李院長回憶,畢業那會兒,本以為會在“內外婦兒”等大科室中選擇,但沒想到,卻被眼科主任給挑走了?!艾F在想來,也許是上天眷顧,讓我有幸見證國內眼科行業飛速發展時代?!?/p>
回頭看,李院長也感慨頗多,那時候眼科在醫院亞??评锏匚徊桓?,醫療設備也過于“傳統”。 但讓她感恩是,進入浙一眼科這個優秀的團隊,很多前輩在學術上給予她指導和提攜,讓她如蛟龍入海,專注于臨床醫療?!澳菚r候,沒有捷徑可以走,只能靠一步一腳印。”李院長清楚地記得,自己獨立完成的第一臺手術是為一名患者摘除眼球,拿起手術刀的剎那,她緊張而興奮。手術非常順利,她抓住了難得機會,增強了面對挑戰的信心?!白鍪中g需要一些天賦和悟性,需要判斷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實踐,要‘穩準狠’?!本褪沁@一點一滴積累,讓她在之后的事業發展中如魚得水。
2000年的一天,時任浙醫一院院長、國內著名眼底病權威專家王競教授對她下了“最后通牒”:“你如果不報考博士,我就不再招其他博士生了!”思慮再三,年近40的李院長和許多年輕人一起,跨進了考博的考場。“攻讀博士學位的三年,自己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庇掠诮邮芴魬鸬睦钤洪L,又一次成功了。
之后,她選擇了眼底病這個“黑洞”專業。在挑戰面前,她沒有退縮,讀博同時,她又“偏往虎山行”攻下眼底病領域另一塊“硬骨頭” -- 視網膜靜脈阻塞。
“硬核”刀尖舞者用實力說話
隨著醫療條件的普及,眼球前半部分的許多“部件”都可以置換或者移植,唯獨眼底,只能“修修補補”。眼底手術要求非常精細,手術切口不足一毫米,稍有不慎便會損傷視力,因此,眼底醫生常被稱為“視網膜上的舞者”。早在10多年前,李院長主攻專業 -- 眼底病研究,治療上,與世界先進技術處于同一領先水平上。
如果將眼球比作一臺照相機,眼球后部的視網膜,就是感光膠卷,一旦出現問題就不能成像,而且它是神經組織的一部分,屬于稀缺資源,無法更換而且受損后自身終身不能修復再生,黃斑位于視網膜的中心,是視力最為敏銳的區域?!包S斑裂孔”顧名思義就是這個眼睛視覺最敏銳的部位“破了”,因此一旦患者得了“黃斑裂孔”視力將大受影響,想看的東西看不到,看到的東西發生變形,看東西視野中央缺損,病情發展甚至會繼發視網膜脫離,直至視力完全喪失,眼球萎縮。雖然形成“黃斑裂孔”的病理機制可以有不同,但是目前為止對它主要的治療方法,也可以說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就是通過玻璃體-視網膜手術來達到閉合裂孔徹底治愈的目的。
在不同的部位視網膜厚度在0.1-0.5mm之間,黃斑區視網膜就是這最薄的地方,而這0.1-0.5mm厚度的視網膜又是由10層組織結構組成,其中10層之一位于視網膜最內面的叫“內界膜”它的厚度僅僅只有0.5um,黃斑裂孔手術就是要把這層膜剝去。道理簡單,但沒有扎實的研究,沒有久經沙場的磨礪,沒有膽大心細的技巧,連完成手術都難,更別說做得漂亮了。
拿剝膜操作來說,手術者的經驗、判斷能力、手上的精準功夫必須完美無縫銜接,否則這菲薄的膜就有可能碎裂,剝離不凈,或者稍深就可能傷及視網膜其他結構,這個精準度需不輕不重,不偏不倚,不緊不慢,不深不淺,恰到好處。就像一位絕世高手出招獨門秘籍一般。手術做到這個階段,李院長已經進入了無我化境,開始追求完美和自我超越。
“隨著老年人口增多,眼底病發病率不斷上升,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只要活得夠久,就不可避免會出現視網膜血管問題。也就是說只要得了糖尿病,理論上百分之一百會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李院長說,除了糖尿病、黃斑裂孔,中老年常見的眼底病還有老年性黃斑變性、視網膜血管阻塞等等,都有致盲性且不可逆。
不斷反思才是醫生的“修行”
眼底病醫生將越來越吃香
“每個成功病例可能都相似,而留有遺憾的,各有各的不同?!崩钤洪L看來,在完成一些特別難的手術后,的確會有滿滿職業成就感,但一晃也就過去了,因為有太多的類似場景,反而留不下太深的記憶刻度,李院長不喜歡對過往成就沾沾自喜,往往是那些因為錯過最佳治療期導致術后視力恢復不佳的,或者目前的醫療手段還不能解決的那些病人和診療場景,才會在她的腦海里留下長久的印象。
例如, 一位才22歲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女患者,因為病人自己無知無覺,直到眼部病變很嚴重了,家人才發現并開始帶著女孩四處求醫。輾轉多地就醫無果,李院長為病人做了手術,雖然全力控制住了病情的進一步惡化,但由于就醫不及時,還是不能恢復到有用的視力狀態,“她還這么年輕,視力不好以后漫漫人生路可怎么辦?”這讓李院長久久不能釋懷。她也常常提醒年輕醫生,對患者要有人文關懷,要不斷反思自己,不辜負患者的信任。
“眼科學界對玻璃體視網膜手術醫生的培養非常重視,我們尤其關注青年醫生的成長。”在李院長看來,一名醫生從走上眼底病臨床醫療崗位開始,到獨立完成玻切手術,學習、培養的時間往往長達十年甚至更久。具有玻璃體視網膜手術能力的醫生在眼科醫生中原本就人數較少,加之國內眼科醫生長期處于匱乏的狀態和眼底病發病率的逐年快速的上升,眼底病醫生更成了一種稀缺的醫療資源。
隨著國內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糖尿病和“三高”群體的不斷擴大以及近視發病率的極速增加,導致眼底病患者越來越多,相關眼底病的診療思維和手段也已經成為了眼科界學術和臨床研究中的一個非?;钴S領域,“在大眾和國家普遍關注的前提下,我相信國內眼底病行業的專業人才會越來越多,這個領域也會越來越好?!?/p>
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
迫在眉睫
“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已經越來越被重視?!崩钤洪L認為,進入網絡時代,成人普遍近視,老年人開始玩手機,“三高”人群普遍,定期進行眼部檢查、建檔十分重要。
視網膜脫離、黃斑變性前很長一段時間患者是無法感知的,所以要定期做眼底檢查,發現潛在性問題。以糖尿病為例,隨著疾病進展,眼部將會出現糖尿病特殊的并發癥引起患者視功能損傷,病情加重將會有不可逆致盲的風險。對個人、家庭乃至社會來說,將會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和負擔。
最后,李院長提醒,糖尿病、“三高”患者群體更容易患上眼部疾病,所以這類人群對于“眼健康管理”要有更加正確的認識,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