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行大賽公開征集設計方案,帶動上海創新街區全面升級
上海2022年11月4日 /美通社/ -- 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中心"KREATE FUTURE"公益設計大賽日前正式啟動,賽事將持續到明年1月。比賽除了為新落戶于楊浦創智天地上海五角場創新創業學院的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中心公開征集設計方案以外,還將從一個中心的設計延伸到周邊街區、廣場等景觀更新,提升上海大學路創新街區的形態和功能,帶動創智天地環境全面升級。
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中心建成后,將定期舉辦各類學術會議和論壇活動,加強兩地高校、企業和人才交流,支持科研人員和團隊進行跨領域合作研究,推動學術項目,并作為校友的聚集地,成為滬港合作的新平臺、上海服務創新創業的公益空間新地標。
以賽引才:結合設計創新與社區發展
位于大學路起點處,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工業廠房于2018年經過改造更新,建成一處為創業者和科創企業賦能的公共建筑——"上海五角場創新創業學院"。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中心就坐落在院中。
今年7月,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中心在上海市政府和香港中聯辦的支持下正式落地,由香港中文大學、上海楊浦科技創新(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五角場創新創業學院和創智天地四方組成聯合工作小組進行設計建設。
中心將融合五角場創院以往的"科創工作坊"模式,通過舉辦各類學術會議和論壇,共同開發創新型人才培訓項目,為創新企業賦能,成為上海的科創新地標,為滬港合作增添新紐帶。
作為大學分支的微型設置,全新的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中心空間如何設計?聯合工作小組得到港中大建筑學院和商學院的大力支持,讓曾經或者正在就讀、工作于香港中文大學建筑學院的個人和團隊作為設計者,以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中心的定位及角度來參與設計,思考多功能空間的方案。獲得第一名的個人或團隊將得到項目合約和執行權。主辦方還將協助獲勝者與駐場上海的設計師合作實施項目。
設計者本身,也是這個空間的使用者和相關者。這種全新的理念滿足了人們對開放、可持續的社區空間的需求,也契合了創智天地一直以來"打開門做設計"的理念。創智天地自2003年建立以來,一直以開放、共享、共創的方式為創新群體打造空間載體。此次大賽將激發出更多新的理念和靈感,在創智天地創新生態圈持續發生。
從一個中心出發,上海楊浦區和香港中文大學將在良好戰略合作關系的基礎上開展中心和周邊區域的建設提升,進一步推動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融合聯動。
環境升級:從一個中心到一個街區
700米大學路,一頭連著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5所著名高校,一頭連著超大型歷史保護建筑江灣體育場。這里集聚了上海創新、創業的優秀人才和領先機構,也融合了各類科創企業從孵化到上市的創新生態、從工作到生活的多元空間,是一處"不打烊的雙創公共會客廳"。
本次大賽的一大亮點在于設計范圍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以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中心的辦公空間為主進行方案征集,包括中心辦公地,以及中心主要外墻面的形象提升與標示設計。到了第二階段,設計范圍延伸到步入上海中心之前的周邊空間,以及學院內值得改造的區域、建筑前的廣場、停車場,以及庭院空間。第三階段,將邀請參賽者策劃其它空間改造。
為期三個月的比賽,將實現從一個中心建設,延伸到整個街區環境的提升。"這不僅僅是一個中心的建設,此項目還濃縮了市政景觀道路、街頭廣場、廣場大型立柱、建筑門頭與入住機構標識、老建筑內部庭院、室內公共活動空間、多媒體教室、挑空露臺、港中大上海中心獨用辦公室等多元復合空間。"創智天地項目負責人王紅女士說。
尤其是在比賽的第二、三階段,參賽者將針對五角場創院前廣場、大學路"西門戶"入口的三角廣場,及大學路沿街空間環境改造提交設計方案,其中涉及五角場創院沿錦建路立面的改造,以及大學路室外公共道路環境以及空間體驗感的品質提升。
"創新街區也在不斷升級和迭代。"王紅說,這些年來,創智天地社區經歷了從最初的"Work+Live+Learn+Play"1.0版復合功能社區,到2.0版以社交和文化為導向的"生活目的地"社區,再到如今進一步發展為以人為本、融合線下與線上體驗與內容、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共創社區。"街區就像一個生命體,在逐步地成長中。"
"未來,創智天地將重點打造‘西門戶'更新,形成大學路的新節點。"王紅透露,"我們將運用科技創意手段,營造創意文化的門戶感,延續大學路街區的外擺特色,滿足不同時段科創群體舉辦多種活動的場景需求。"
而未來落地在創新街區的這些更新改造,也將和此次設計大賽一樣,通過發動沿線企業、居民和大學師生的共同參與,促進創智天地創新生態圈公共空間環境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