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3年11月30日 /美通社/ -- 2023年11月30日,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存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合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之江實驗室、浪潮信息、天翼云等20多家學研機構、企業和用戶代表,共同撰寫的業界首個《分布式融合存儲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秷蟾妗肥状蜗到y梳理并深入分析了分布式融合存儲的概念、技術架構和應用場景,為融合存儲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和指引。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領導表示,"數據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數據存儲和數據管理在信息技術變革中的作用更加顯著。分布式融合存儲作為存儲新技術,在數據存儲領域將會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計算機行業協會信息存儲與安全專委會會長、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謝長生表示,"存儲作為數字技術底座之一,既得到空前發展也面臨巨大挑戰,分布式融合存儲就是迎接這種挑戰的關鍵技術,該報告匯聚了學術界、產業界和用戶的集體智慧和經驗,描述了一副全景視圖。"
分布式融合存儲將成為智算時代的數據基石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鄭緯民指出,"數字化和智能化催生數據量爆炸式增長,分布式融合存儲技術的出現,不僅可以提供數據存儲的效率和安全性,還可以實現數據的動態管理和智能優化,為各種應用場景提供更加全面和可靠的數據支持。"
《報告》指出,相較于傳統的分布式存儲技術,分布式融合存儲是在傳統的分布式存儲架構的基礎上,實現了同一存儲集群同時提供多種存儲服務,并且在非結構化數據協議間實現了協議融合、數據融合互通的存儲技術,其能夠提供跨模式/格式數據共享互通的能力,并支持塊、文件、對象、大數據多協議接入以及多協議關聯統一管理,滿足多應用跨不同協議實現高效的數據互通訪問。
該報告明確了分布式融合存儲的四大關鍵技術:統一存儲池,保證數據能夠均衡地分布在各個存儲節點中,支持存儲池的橫向擴展,以及數據自動修復能力;存儲服務融合,在一套存儲系統中同時提供文件、對象、大數據和塊存儲服務,同時具備豐富的多協議支持能力;數據管理融合,采用統一的非結構化數據和元數據管理架構,保證各協議的原生訪問;存儲協議融合,支持NFS、CIFS、HDFS、S3等非結構化數據協議的融合互通,保證了各種協議共享同一份數據和元數據。分布式融合存儲通過對底層硬件資源進行高通用性且細粒度的管理,可極大地緩解智算時代數據急劇增長所導致的存儲資源緊張問題。
為五大典型場景提供強大存力支撐
分布式融合存儲在海量多源異構數據處理和"通信、感知、計算"一體化的邊緣場景方面提供了強有力的存力支撐,使其能夠滿足不同場景對于存儲的需求,為當前的數字化轉型時代提供了高效、多維、貫通和定制化的生產要素,讓數據驅動向全場景滲透。
《報告》總結了分布式融合存儲的五大典型應用場景:
分布式融合存儲正成為用戶首選的存儲底座
《報告》預測,分布式融合存儲這一新興技術目前正處于發展早期階段,仍面臨多服務融合的高性能挑戰,新存儲形態的標準化挑戰和智能化的運維管理挑戰。
同時,分布式融合存儲擁有廣闊前景,首先分布式融合存儲有助于"存力"構建,符合政策方向;其次,分布式融合存儲在一套存儲架構有效組織管理不同存儲介質、存儲協議和存儲服務,使得"一套存儲架構支持一個數據中心"成為可能;以AI大模型為基礎技術,未來涌現的各類新應用需要更強大的數據基礎設施和數據平臺能力,帶來不可估量的市場空間,注定分布式融合存儲未來大為可期。
存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李仁剛提出,"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將推動分布式融合存儲的進一步應用、推廣,成為越來越多行業用戶的首選存儲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