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產業鏈集成、商業模式或成中國智慧城市建設三要素
- “中國智慧城市與海歸創新創業高端論壇”在京召開
北京2014年3月4日電 /美通社/ -- 2014年3月1日,由北京市僑聯歸國留學人員聯合會、歐美同學會青年委員會主辦,文思海輝技術有限公司攜手華夏國際人才研究院承辦的“中國智慧城市與海歸創新創業高端論壇”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隆重召開。來自政、產、學、研等各界200多名精英人士就建設智慧城市的行業政策、建設經驗、案例分享、商業模式、標準建設、人才培養、產業鏈集成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度探討。
據市場研究機構預測,2013年中國智慧城市市場容量達到108億美元,較2012年的增幅達18.5%,未來幾年,智慧城市的建設將拉動國內經濟產值達2萬億,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引擎。智慧城市是創新2.0時代的城市形態,對于我國來講,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成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抓手,也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全球企業增長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詢公司預測,到2025年,在發展中國家建成的智慧城市將占全球智慧城市總數的一半。僅在印度和中國,到2025年就將誕生多達50座智慧城市,其中一些城市將完全從無到有新建而成。與這一概念有關的領域包括,能源、交通、工業和公共管理等。
目前,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陸續出臺,明確提出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并提出在有條件的城市開展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建設的大背景下,各政府機構和社會組織的積極參與,智慧城市熱情日益高漲,產業相關機構紛紛獻計獻策,IT服務等相關企業推動規劃和落地實施。
作為IT服務產業的領導者,立足中國本土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專家 Pactera(以下簡稱:文思海輝)在會上指出,智慧城市已經成為全球各地區謀求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舉措,在2013年由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的指引下,中國建設智慧城市除了要吸收諸如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的先進經驗,更要結合中國本土城市的實際,優先規劃頂層設計,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實現智慧城市的、科學、綠色和可持續發展。
文思海輝大中華區智慧城市事業部總經理臧權先生指出:未來,全球智慧城市的投資和建設中心將由發到國家轉移到中國和印度。目前,在中國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設中,要重點考慮大數據定義、產業鏈集成、商業模式等三要素,落實公共服務領域的數據積累和挖掘,形成獨特優勢。目前,文思海輝參與在建的綿陽和永川兩大智慧城市的過程中,及結合了文思海輝在全球建設國際先進智慧城市理念和技術,目前進展順利。
會后,來自住建部、農業部、工信部、投資機構等政府和產業人士表示,承接當地政府的頂層發展規劃,結合地方經濟、產業和民生特色,引進世界智慧城市建設的成果、經驗和方法論,推動產業鏈集成的落地分布實施,已經成為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各界人士的共識,綿陽、永川等首批智慧城市的先行者的建設經驗尤其值得借鑒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