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農業農村部召開推動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匯聚了11家頭部豬企、中小養殖戶代表,四川、河南、廣東等生豬產銷大省農業農村廳主要負責人,以及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中國畜牧業協會主要負責人等,共同為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會上,大北農董事長邵根伙博士發表了深刻見解,為行業未來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豬業地位舉足輕重,關乎國計民生
邵根伙博士首先強調了豬業的重要性。他指出,“豬糧安天下,農強方能國強”,生豬產業與糧食產業緊密相連,二者相互促進、生態循環,共同構成農業穩定發展的基石。同時,生豬產業規模龐大,從業人數眾多,其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到農民增收和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因此,生豬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不僅關乎農業強國的建設,更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回顧十年發展,成績與問題并存
回顧過去十年,生豬產業取得了顯著成就。邵根伙博士提到,一大批世界級養豬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智能化水平實現大突破,育種技術取得大進步,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成本降低,料肉比優化。然而,在快速發展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部分大企業發展過快,市場集中度不斷提高,前3家企業占比接近20%,前30家占比超過40%,前300家占比達65%,部分企業甚至可能達到壟斷地位。這種過度集中不僅導致種養結合不友好,還沖擊了整個產業鏈,影響了各方收益,長期來看也不利于疫病防控。
邵根伙博士分析了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百年一遇的非瘟疫情、資本的沖動、各地大招商的力度以及政策扶持等因素。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生豬產業的快速發展,但也帶來了結構失衡等問題。
展望未來,結構調整是關鍵
針對生豬產業的未來發展,邵根伙博士提出了三點認識。
一是推進結構大調整。他強調“結構決定功能”,建議對生豬養殖規模進行合理限制,單一企業年出欄量不超過3000萬頭,自繁自養單個規模母豬不超過萬頭。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生豬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提高產業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
二是推行種養結合,擴大適度規模豬場。邵根伙博士鼓勵發展適度規模豬場和家庭農場,借鑒歐洲模式,實現種養結合、生態循環。這不僅可以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還能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三是加強行業自律,探索配額管理。他建議在政府領導下,進一步加強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建設,發揮會員自律作用,探索實施配額管理制度。通過行業自律和配額管理,規范市場秩序,促進生豬產業的健康發展。邵根伙博士還幽默地表示,自己愿意擔任豬業秘書長一職,為行業發展貢獻力量。
邵根伙博士的發言引起了與會代表的廣泛共鳴。大家紛紛表示,將認真思考他的建議,共同推動生豬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此次座談會的召開,為生豬產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生豬產業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