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5年1月16日電 /美通社/ -- 2014年12月29日,《財經天下》周刊推出年度新聞特輯:“2014大佬的關鍵時刻”。專訪58位商界精英人士 -- 小米雷軍、錘子科技羅永浩、字節跳動張一鳴、搜狐張朝陽、羅輯思維羅振宇、搜狗王小川、趕集網楊浩涌、如家酒店孫堅、美團王興、凡客陳年等 -- 講述自己過去一年遇到的挑戰和他們的應對之道。全文如下:
2014年11月,羽泉發布《敢愛》新專輯,這是一張沒有“專輯”的專輯,將高品質的無損音樂文件植入耳機音樂播放器中。此外,紅酒、充電寶、藍牙音箱、入耳式耳機等硬件產品也成為了新專輯的載體。這些硬件不是專輯周邊,也不會因為嫁接了流媒體音樂而加價。對于我們來說這是在傳統營銷渠道上做的拓展,因為除了羽泉的歌迷,對產品本身感興趣的消費者也會購買,音樂反而成了一種增值服務。
現在合適這個時代的正確態度是迎接改變,以及創造改變。我堅信生活方式已經轉型為移動互聯網以及流媒體服務。音樂消費不再是購買笨拙的播放載體,互聯網時代趨于免費模式,我們需要創造新的需求,或者將傳統的需求用新的形式反饋給消費者。
今年圣誕節我們和樂視音樂合作做線上演唱會,2014年12月1日的首批預售中,5000張線上觀看門票僅用8分56秒就宣布售罄。
線上演唱會是未來現場演出的趨勢。羽泉早在2006年前后就開始做電腦端的線上直播。那時候技術與互聯網流量都有一定限制,因此用戶體驗很不好。模式仍是平臺買單、觀眾免費看,這樣的模式下內容提供方并沒有動力去提供更優質的內容。
實際上我們去做這個事情的時間節點主要取決于其周邊設施的完善程度,那時候談不上移動互聯網,就連互聯網概念也尚在普及。十年之間變化太快了,現在所有的東西都已經準備好了之后,這個行業只有制造內容的人還后知后覺。
盡管演唱會舉辦的地點還是在場館,還是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段,但是在未來線上演唱會不再受局限。互聯網就是打破窗口。現在我們還在受移動互聯網的傳送速度、流量成本、終端設備等因素的制約,但是這些問題被解決只是個時間問題,最終的消費就要立足于移動互聯網。
在我看來,羽泉其實就是個試驗品,并且沒有什么試錯成本。我們這個試驗成功了的話,對整個行業都將起到一個示范作用。
盡管音樂行業不景氣,但是音樂是不可能死的。傳統的音樂消費方式改變了,對于創造內容的人而言,我們會經歷一個比較難的階段。但在互聯網消費生活里,音樂從來沒出過前三名,這仍然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
現在我們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將這些有效需求轉化成為營收模式。流媒體服務實際上是個打包的合作,不會產生新版權壟斷,所謂大版權商壟斷的是過去的傳統版權,新版權仍然如散沙一般。
我在嘗試整合一個藝人的整條產業鏈。2006年,我創辦了 EQ 唱片。較早 EQ 是一個平臺型的公司,以音樂制作、藝人培養及管理、音樂版權管理、唱片錄制發行等為核心業務,基本處于散養狀態。現在的 EQ 已經演變成一個更大的制作和培養新人的平臺,叫 EQ 音樂夢工廠,由原來培養三十個藝人的場地擴大到了可以同時培養三百人的規模。EQ 夢工廠的注意力更多的是在對新版權和新人的投資和培養上,從產生版權的那一刻開始,就有成形的分賬機制,包括對編曲、錄音師,甚至是這首歌的發行企劃團隊。
過去的唱片公司像盲人一樣將歌手推向市場,通過傳統媒體去賭,這個邏輯在我看來早該被淘汰。最可悲的是現在還是有很多從業者在這樣做。
未來音樂服務應該更垂直。今年7月,我們上線了“就是羽泉”App。音樂是羽泉品牌的核心,此外App里還提供一些獨家內容、非傳統的內容,這種交互才具有趣味性。隨著技術的發展,后臺系統完善后,互動內容也會從現在的直播一小時到隨時隨地直播,或者是一個小型Live。除了提供獨家內容,未來音樂就是需要和粉絲溝通和消費。
這是一種進化,不是變化。消費者習慣走在了產業之前,所以這是個很可惜的事情。需求在那,但是迎合需求的東西還沒有,我們都知道移動端看演唱會是一種趨勢,但是肯定不僅僅是視頻方的一個傳播,那么它究竟是什么,使用場景是什么,怎么完成優質音頻的傳輸,這些問題都有待解決。解決方案一定會被找到,但是這個人一定得是專注干這個事情,而不是人云亦云。就像現在大家都做線上 Live,這個不應該是你做我也做,動力不該來自別人,而是對這個產業未來的理解力和好奇心。
我這么做主要是源于興趣和好奇心,好奇心的核心是來自于我本身就是一個做文化內容的人,我相信做內容的人的使命是幫助更多的人和改變生活習慣,如果我們不能解決這個行業最根本的營收問題的話,也就不存在良性循環。所以要學會更多知識,做跨界實踐。
很多人關心我的跨界身份,我覺得首先跨界就是一種常態,這樣一個時代里,消費理念與技術革新變得這么快,所有的產業都會通過跨界得到重新整合。
以一個歌手的身份去進行商業試驗本身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我有溝通優勢,無論是面對企業家還是投資機構甚至是一些主管單位,大家都愿意跟我溝通,敲門就開門,進去之后就笑著聊天,這對于很多投資機構來說可能是很難的。并且以我在這行業積累的營銷和娛樂資源,可能會給企業帶來比錢更多的東西,這就擁有更強的議價能力。另一方面,我參與的項目里,都會拿我的名譽做背書,這會承擔更多的風險。
在這個移動互聯網成為王道的時代,我相信必須帶著移動互聯網的思考,把每一個節點都帶進去升級、做整合,才會產生協同效應,音樂產業才會良性發展。現在有的人在專注于成立經紀公司打造新的明星,有的人在做職業化的演出商,打造票房成功率更高的演唱會,有的人在埋頭創作小眾音樂,有的人則在埋頭開發音樂媒體和應用……但這些“有的人”在一起建立有效的合作,才是音樂產業的未來。
這也是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文章來源:《財經天下》周刊官方網站http://www.txweekly.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68&id=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