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15年5月26日電 /美通社/ -- 在2015貴陽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暨全球大數據時代貴陽峰會上,全國較大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 -- 就醫160首席執行官羅寧政表示,醫療數據流動起來才有價值,就醫160的大數據使命就是讓醫療數據流動起來,只有讓死數據變成活數據,才能產生巨大的社會價值,解決老百姓的看病難題。
流動大數據解決防治難題
羅寧政表示,在過去,每個醫院都是一個封閉的體系,都有一套自己的數據,都不對外開放,甚至在同一個城市的醫院,檢查報告單也互不承認,這就給病人帶來了很多麻煩。隨著醫療改革的深化,這一問題正在改善。
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也加快了醫療數據的流動。羅寧政舉例說,比如一個糖尿病病人,先后到深圳、北京、上海求醫。過去,只能拎一堆的病歷,奔波于各大醫院,而現在,通過就醫160,自身的看病記錄一目了然,既省去了很多麻煩,也避免了資料丟失。
醫療大數據不僅有助于治療,預防方面的作用同樣突出。還是以糖尿病患者為例,就醫160最近與專注血糖智能管理和糖尿病醫患互動移動醫療平臺 -- 血糖高管展開合作;一頭連接糖尿病病人的血糖、血壓、飲食、運動、用藥、睡眠、糖化蛋白等生命體征數據;另一頭則連接全國數萬名糖尿病醫生,在多達27種糖尿病并發癥中,每個領域都能找到擅長的醫生。
“當然,這些數據都掌握在患者自己手中,在我們的云平臺,如果沒得到患者許可,我們都不能查看,”羅寧政說。
醫療大數據剛起步發展還需體制突破
就醫160總部位于深圳,平臺用戶數已超兩千萬;成功預約掛號人次達3600萬,位居全國第一;而可掛號醫院也從2014年底的600家,增加到現在的1000家,增加近七成。醫院和用戶范圍涵蓋全國29個省區市。
羅寧政說,就醫160從成立之初就致力于發展成為“中國人的網上醫院”,是國內產品覆蓋最廣,數據涵蓋齊全的互聯網醫療公司。就醫160也一直致力于通過打通就醫鏈條中的數據壁壘來優化醫院醫療服務水平,提升患者就醫體驗,減少醫患糾紛。
目前就醫160平臺數據主要包括患者就醫、醫生問診和醫院醫療管理三大模塊。就醫160以預約掛號切入,通過與醫院HIS系統數據對接,依托大數據實時處理技術,為患者提供便捷的掛號、加號、轉診等功能,并逐步完善診中支付和診后恢復等全流程就醫服務。
就醫160團隊早期從事醫院軟件開發,知名的“藍蜻蜓醫院感染監控系統”就是就醫160團隊所開發,目前已經覆蓋了全國五千家二級以上醫院。就醫160依托來自美國CDC標準和中國院內感染控制定級專家資源,搭建了一套醫院住院病人感染控制的大數據系統,依據病人病歷、用藥信息、檢查結果,給出患者發生感染的風險預警和評估,幫助醫院質量控制和風險防范。
但是,擺在就醫160等互聯網醫療公司面前的較大難題在于,可靠的數據信息被壟斷在公立醫院中,且在醫院與醫院之間形成信息孤島,互不開放,這導致大數據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成了無源之水。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也曾經公開表示,醫院的線上系統很復雜,很難將它互聯網化。這跟整個體制有關,沒那么輕松。
羅寧政則比較樂觀,他認為,重建醫患信任,首先將在醫院以外。市場倒逼、破除壟斷、鼓勵創新被證明是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羅寧政認為,互聯網醫療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以服務營銷為特點的1.0時代,搜索競價排名、門戶網站廣告催生了民營醫療,使他們完成了原始積累;以局部服務為特點的2.0時代,問診咨詢、預約掛號等產品的推出,逐步培養了公立醫院、醫生的互聯網習慣;在以大數據整合為特點的3.0時代,數據的交互、整合、交換、交易實現了合適的醫生看合適的病,提供合適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