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7年3月31日電 /美通社/ -- 博鰲亞洲論壇歷來聚焦世界的目光。在日前閉幕的2017年論壇上,德稻教育出人意料地扔了一個“彩蛋”。
當日本國寶級枯山水大師枡野俊明(Shunmyo Masuno),青蛙設計創始人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中國工業設計之父柳冠中、張家界玻璃橋設計師渡堂海(Haim Dotan)、世界設計組織執委李淳寅(Soon-in Lee)以及英國工業設計協會特別顧問德百剛(Gus Desbarats)等多位重量級演講嘉賓集體以德稻大師的身份現身論壇時,這樣的場面實在是太少見了。同樣作為論壇嘉賓的特贊創始人范凌評價說,當天在座各位大師,都是他讀大學的時候教科書式的人物。
多位行業意見領袖出自一家,讓人不得不對這家企業感到好奇。據悉,德稻教育協辦的“設計:不僅是美”分論壇,把關于設計與發展的話題帶上了博鰲亞洲論壇,尚屬首次。
分享經驗,推動教育創新
“設計和技術,企業的商業模式,社會的發展等等,都是融合在一起的,而歸根到底是人性化的因素在起作用。所以當我們討論設計的時候,離不開教育。”艾斯林格在博鰲亞洲論壇首先拋出了自己的觀點。艾斯林格非常犀利地指出,設計不是兜圈子,要不斷做新的嘗試,盡善盡美,打破邊界。這與他在指導戰略設計與創新專業學生時的“苛刻”和嚴謹毫無出入。
枡野俊明的思想,整個論壇期間都被拿來熱議。他認為,工匠精神與大眾教育培育標準化人才不同,需要師徒傳承。“工匠精神是人與人的傳承,這在當今世界是一種寶貴的價值體系”,而德稻教育正是用一種傳承的方式開展教育,保存人類智慧。
渡堂海也強調了“傳承”的重要,他認為中國設計品牌的發展,要融合中國文化,如張家界玻璃橋對道家文化“大象無形”的吸納。
柳冠中則不只一次強調,中國設計界應該以國家戰略之重擔為己任,打造中國的設計品牌,就要平靜下來,不要急功近利。
德百剛偏重于從市場層面分析中國設計品牌的建設,他認為,品牌就是價值的傳承,是交付與承諾的一致。李淳寅在為數不多的發言中,反復提到工業設計推動創新,我們需要創新能力和創造力。
博鰲論壇期間,德稻教育更是與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達成共識,在金融科技Fintech領域研究開展合作,并將德稻的設計力量與牛津的商業人文學科形成補充,共同開發引領商業教育市場的新型課程。
從德稻教育的實踐結果來看,其為公立和民辦學校及教育機構提供創新教育產品和服務的模式已相當成熟,其品質和成績也先后得到國內外行業的認可。2016年德稻成為美國CHEA認證的亞洲唯一一家“教育質量平臺”;隨后又獲得亞洲教育貢獻獎殊榮;更促成與其合作深遠的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的藝術與設計學科于2015年進入QS世界排名前一百。從公開的報道中發現,德稻教育目前已向上下游延展,開始布局職業教育和K12領域。
對接產業,促進商業轉型
將大師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并在教育和產業項目方面與中國市場對接,推動中國的教育創新以及產業轉型升級,被德稻教育看作是最實際的企業價值表現。
以湖南省“張家界玻璃橋”為例,德稻生態建筑大師渡堂海的設計不僅為張家界樹立了地標性的建筑,更為當地旅游服務業和生態建筑帶來新一輪增長熱潮,拉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德稻多位大師合作開展的“浙江智造品牌建設項目”,為當地中小企業集體升級換代開出了藥方,有效推動中小企業發展。
同樣,德稻環境金融大師們研究和聯合發布的《三亞市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 倡導綠色金融經濟,也為三亞市、貴州省的發展提供知識體系的支撐。
在忙碌的論壇舉辦期間,德稻更是與海南省政府、海南省教育廳、瓊海市政府開展了非常密切的對話。中國原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海南省瓊海市委書記何瓊妹在與德稻集團高層座談中表示,應當借助博鰲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博鰲亞洲論壇的影響力,通過短期、中期與長期的規劃,有步驟地引進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支持博鰲十三五戰略規劃重點領域的發展,積極為海南省人民服務,并讓智慧得到傳承。
德稻建議通過建立博鰲智庫、博鰲學院等方式,將年會智慧留在海南,促進海南經濟社會發展。德稻集團董事長李卓智表示:“德稻愿攜全球教育資源,支持博鰲學院的建設。”何瓊妹也表示希望盡快看到落實方案,共同推動博鰲學院的建設。
同時,德稻教育還與海南省教育廳就引入國際優質教育資源,進行了深入溝通,并作為為數不多的受邀企業,參加海南省政府舉辦的商務早餐會,與當地政府領導及眾多企業家一同發現機遇,共謀合作發展。
與會期間,多位德稻大師也與各行業商界代表多有交流,就項目合作展開了探討。
傳播品牌,彰顯智慧先行
縱觀博鰲亞洲論壇期間,德稻對海南當地的建言以及德稻大師對行業的觀點,無一不體現出一種創新及傳承。這與德稻教育“智慧先行”的品牌訴求不謀而合。
所謂大隱隱于市,德稻早在2006年開啟國際智慧的采集和傳承。以上海世博會為契機,陸續吸引了近500位全球行業領軍人物,成為德稻大師。記者仔細觀察了德稻大師,發現他們不僅具備行業引領的作用和影響力,而且普遍在海內外高校以院士、教授或產業導師的身份參與教學活動及教育研究。出席本屆博鰲論壇的多位德稻大師,均有上述經歷。
以艾斯林格為例,他目前領銜德稻教育與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合作開展的戰略設計與創新專業,今年將迎來首屆畢業生。這些學生從入學開始就在大師工作室的環境中接受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學習。獨特的項目式教學,螺旋上升、沉浸式等注重應用性多重教學方法運用,多國跨文化的融合,收到令人驚喜的教學成果。德稻大師班的學生多次在業內獲獎。而他們大學三年級的作品已經被首屆世界工業設計大會選中,與眾多市場化的企業產品一同展出。
2010年以來,德稻教育主要依靠德稻大師資源及自主研發的教育產品和服務,發力教育供給側改革,為教育行業及高校解決痛點問題,提供創新資源。
首先,德稻教育在北京昌平沙河高教園取得1萬畝的土地開發并引入北京郵電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5所211重點大學。
其次,德稻教育又在上海松江大學城與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開展了11個專業22個培養方向目標雙一流的學科專業共建,合作覆蓋了從教學規劃到教學實施的全部環節。
第三,德稻教育向北京大學,南科大等開放大師資源,近7年的時間開展了300多場轟動業界的演講,同時為北大提供工業設計和工程管理兩個專業碩士的課程設計。
從德稻與博鰲的對話,可以看出德稻教育“全球智慧共享創新”的品牌定位正在逐步落地。德稻教育基于全球大師資源,摸索出來的適應中國市場的創新模式,勢必在中國教育創新和地方經濟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