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7年8月7日電 /美通社/ -- “2017年以來,智能化技術在管理會計領域的應用與發展速度之快,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日前,元年科技總裁韓向東表示。
回顧過去半年,財務圈最吸睛的新聞無疑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相繼引入財務機器人,大有人工智能入侵財務領域之勢。盡管經分析比對,我們了解到這類機器人更多只是流程自動化的概念,距離智能化尚有距離。但是,這卻不能否定,智能化財務大潮的洶涌而來。基于17年企業管理信息化系統的研究和實踐經驗,元年研究院認為:2017智能財務元年已經開啟!技術的進步已經為財務插上了變革之翼,企業財務體系正呈現從做憑證出報表到數據分析應用的全流程的質變。
究竟什么是智能財務?
無論是RPA財務機器人,還是財務智能云,它們都是基于財務工作中某一個或某一部分流程進行的變革,或許符合智能財務的部分內涵,但無法擎起智能財務這桿大旗。智能財務必須是覆蓋財務全流程的全面的智能化。我們認為,它涵蓋三個層面:
第一,是基于業財深度一體化的智能財務共享平臺。這是智能財務的基礎。
眾所周知,財務只有與業務真正融合才能發揮出價值創造的效力。然而,長期以來,企業財務體系的較大問題就在于與業務相脫節。
業財融合喊了多年,在企業中卻極少獲得成功落地。這主要是因為:業財融合需要將企業運營中的三大主要流程,即業務流程、會計核算流程和管理流程進行有機融合,建立基于業務驅動的財務一體化信息處理流程,使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融為一體,較大限度地實現數據共享,實時掌控經營狀況。然而,在傳統的企業管理體系下,業務流程、會計核算流程和管理流程各自為戰,很長時間內,我們都缺乏一種技術手段可以將其完全連接起來。
企業智能財務共享平臺是現代企業財務體系擁抱“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全新理念和有力探索。互聯網和“云”的核心思想是連接,共享的核心思想是開放。架構于互聯網和“云”上的智能財務共享平臺通過連接和數字化改造,實現了財務與業務的實時連帶發生,顛覆了傳統交易方式,消滅了報銷、報賬流程,真正實現了業務財務的深度一體化。
具體而言,基于智能財務共享平臺,企業可以搭建云端企業商城。利用電商化平臺實現與供應商、客戶之間的無縫連接,并借助發票電子化打通稅務數據與交易的關聯,回歸交易管理為核心的企業運營本質,重構傳統財務處理流程,實現對員工日常消費以及大宗原材料采購的在線下單、支付,企業統一對賬結算,實現了交易透明化、流程自動化、數據真實化。
在智能財務共享平臺體系下,大量不增值的審核、結賬環節都經由系統自動化實時完成,財務人員只需事前做好管控、做好預算、設置好流程即可,可以從繁瑣的重復勞動中解脫出來,更聚焦在管理分析、風險監控識別等有價值的工作上面。
第二,是基于商業智能的智能管理會計平臺。這是智能財務的核心。
盡管財務工作始于數據、止于數據,但財務卻并非只是數據的搬運工,而是數據的整合加工者。作為財務體系中負責價值創造的那部分,管理會計平臺需要具備模型化、多視角、大數據和靈活性等特點。
商業智能(BI)是一套商業方面輔助決策的解決方案。它通過組建企業級數據倉庫,得到企業數據的全局視圖,在此基礎上,再利用合適的查詢和分析工具、數據挖掘OLAP等工具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形成有用的信息。總體而言,商業智能擁有強大的建模能力、多維度的構架體系、專業的數據處理技術和靈活的技術特點,與管理會計對信息平臺的要求十分吻合。
商業智能的概念早在1996年已經被提出,但長期以來受限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在企業中落地緩慢。而現在,基于智能財務共享平臺中大量實時記錄的詳實數據所形成的財務數據中心,企業可以獲得及時、完整、真實的內外部基礎數據,這為商業智能破解了較大的發展瓶頸。
通過構建基于商業智能的智能管理會計平臺,企業可以獲得貼合不同用戶需求的多維度、立體化的數據信息,對管理者的決策過程提供智能化支撐。
第三,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財務平臺。這代表智能財務的深度發展。
從AlphaGo“人機大戰”開始,人工智能便成為最火的話題。除了下棋,人工智能的應用將逐步滲透到方方面面,包括財務領域。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院長劉勤曾指出,人工智能對會計領域最有影響的兩個技術:一是專家系統,可以在記賬憑證的處理、現金管理、存貨管理、風險評估等領域獲得應用;二是神經網絡,可以在信用評估、預算管理、內部審計、破產預測等方面有很多應用。
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的深度發展,在以智能財務共享平臺和智能管理會計平臺為主流的智能財務體系下,財務智能機器人或許可以進一步消除財務人工作業流程,基于強大的深度學習能力、計算能力和反應能力,像人類一樣進行自主的信息搜集、信息分析并代替人類作出經營決策。
技術進步正在徹底改變財務工作。身處其間的企業,早一步采用全新的財務思想,構建起連通、集約、自動、高效的智能化財務體系,也便早一步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取得了關鍵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