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8年6月7日電 /美通社/ -- 打造與中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是推進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的核心使命與重中之重。在對標國際、建設世界一流FinTech中心的道路上,上海如何把握好政策紅利,充分利用好技術優勢,在彎道超車基礎上實現科技先導型的金融變革,穩步邁入全球金融中心與科創中心行列?
對此,英凡研究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普惠金融創新中心主任費方域教授對中國(上海)建設國際領先FinTech中心提出了若干建議。
一、建議確立FinTech為國家戰略
費方域教授認為,通過借鑒國際的經驗和上海的實際情況,建議把FinTech作為國家戰略來確定和實施。為什么全球經濟強國都將FinTech發展定位國家戰略?這是一個問句,實際上它蘊含了全球的經濟強國已經把FinTech發展定位為國家戰略了。提出這個問題有幾個背景,第一,國際上的強國,特別是經濟強國都這樣做了。第二,中國現在很多地方都提出了建立FinTech中心,但是我們很多提法都是從地方的角度、區域的政策、從部門來提的,而沒有把它作為整個國家的戰略提出來。第三,這件事情既重要又緊迫,同時也完全可能做到。
FinTech的重要性在于它能提升和拓展已有的金融服務。首先它可以幫助普惠得以實現,這是非常大的作用,這一點尤其是在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非常明顯。其次FinTech加強了客戶的體驗,增強了透明度。再次FinTech促進了安全和合規,FinTech和它同步的有一個監管技術,有助于合規和監管。最后,FinTech可以提供技術和指導,它是一種無形的投入,這種投入非常重要。
另外,FinTech可以推動技術創新。一方面它為金融服務業提供服務,另一方面它的背后是對技術、科技的拉動。有幾個要點,需要加以重視:第一,它提供了應用的場景;第二,它對新技術,特別是數字技術的敏感和緊迫;第三,金融對技術要求的規模是大的,而且是持續的;第四,它有定價能力和買單的能力;第五,它的價值鏈的長度和它集群的范圍都是要特別重視的;第六,對高端復合型人才的吸引力和保留率;第七,它會積蓄和引發新的科技革命。現在有一種說法,我們現在這樣的過程,會引發新的一輪革命,通過現在大量的數據技術的應用會引起數字技術本身新的革命。
FinTech也深刻影響經濟結構,提供了高質量就業和可持續增長的新動能。直接的影響來看,新的FinTech部門在整個經濟中間的占比,看他收入的占比和就業的增長率。間接的影響則表現在產業鏈的傳導、外溢、流動和網絡效應。這種影響是廣泛、持久且具有決定性甚至是爆炸性的。同時,FinTech可以改善社會治理和提高民生福利。在這個基礎上,征信和誠信體系會變得更加發達和健全,防范和處置風險的能力會更強,合規的成本會更低,消費者賦能會更加明顯。
費方域教授提出第二個問題是為什么中國確立FinTech戰略必要而且適時?先講它的必要性。第一,金融科技的本質,是一個全局性的、顛覆性的、基礎性和持續性的創新。第二,發展金融科技是金融創新發展本身的內生需要。
國家戰略是發展金融科技的根本保證。發展也可以在區域發展,為什么要在國家層面呢?有四點重要理由,第一,發揮金融科技的顛覆性的作用需要頂層來設計;第二,發揮金融科技的外溢性需要跨部門來協調;第三,金融監管,因為監管的事權是在中央的,所以需要從上而下的安排,離開了金融監管的框架,金融科技寸步難行;第四,國家戰略可以保證較大限度的資源動員和投入。
為什么說金融科技要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戰略,而不是隱含在里面。第一,金融科技本身是一個多層次的生態系統;第二,金融科技具有戰略的高度,不是一個附屬的東西;把它作為獨立的國家戰略,實際上是釋放一個信號,表明了你這個國家的戰略眼光、戰略格局、戰略決心。這樣的信息,既是對外的,也是對內的,是很重要的一面旗幟。
對于建設國際領先FinTech中心的緊迫性,共四點:第一,FinTech是世界各個經濟重要國家競爭未來國際金融、科技、經濟與政治地位和利益的戰略重心和博弈焦點;第二,主要發達國家都高度重視金融科技對本國國際競爭力的深遠影響并采取了緊迫態度;第三,金融技術的經濟特征容易形成贏家通吃格局,因此先發效應非常顯著,而后發優勢幾乎不存在;第四,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局部是全球領先的,但先發優勢還沒有形成,唯有趁勢而上,否則不進則退。
二、上海要下決心建設國際領先的FinTech中心
費方域教授的第二個建議是上海要充分體現實施FinTech國家戰略的遠見、自信、擔當、和決心,并且要采取切實的步驟來推進。實際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可以把發展FinTech作為推進兩個中心或者五個中心和“四大品牌”建設的抓手。第二步,出臺推進FinTech發展的指導意見。第三步,爭取國家批復為國家戰略的承擔者。當然這當中要處理好一些關系,與中央各管理部門的關系,與國內其他區域中心的關系,還有與國際上FinTech中心的關系等。
FinTech中心的驅動力量與建成標準,英國認為是四要素:人才、需求、政策和資本。英國在人才和資本需求方面都不是全球第一的,但是它的總數為什么全球第一呢?因為英國有其特色的監管政策及由政府直接支持的財政政策。
費方域教授還提到了RegTech監管科技(用科技的辦法來幫助合規和監管),并認為RegTech也是一個生態。最上面是監管者,最下面是金融機構,就是被監管者。上海現在發展RegTech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沒有地方有上海這樣集中的金融企業和金融市場。監管越是加強,合規成本就越大,金融企業或機構更愿意選擇第三方來助力合規,這樣很有可能催生RegTech這個產業的機構,這一塊恰恰是我們缺少的,也是我們需要的,所以這是一個重大的商機,也是市場結構走向合理的重要一環。這樣做了以后,當然也幫到了監管機構,這是非常重要的。
費方域教授認為上海要成為最主要的國際FinTech中心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走在改革前沿的城市,上海能從全球視野來看問題,能夠拿到優秀的人才;同時有遠見的政府、雄厚的資本、廣闊的需求、較好的基礎設施都是其優勢所在。另外,上海有特有的東西,是有潛力和有底氣走在國際前列的。第一,上海對于科技、金融是全覆蓋的。第二是系統性,上海市五大中心,每個中心都是國家戰略,在一個地方集聚了五個國家戰略,這種戰略的重疊性也是罕見的。而且上海是多個產業集群、城市集群和創新集群的集聚地。由這種疊加產生的網絡外部性是極其巨大的。第三個是網絡性,因為上海是一個全球城市,對國內國際有一個聯動和輻射的作用,它是一個大的樞紐。上海既有長三角這個對外的輻射區,又有長江流域,這樣一個區位優勢,作為一個全球城市,幾乎獨一無二。
上海現在提了五個中心,四個品牌,如果沒有國際領先的FinTech中心,就沒有現代意義上的五個中心。比如FinTech與國際金融中心,目前金融業面臨著FinTech的顛覆性挑戰,而且金融業現在采取的態度是擁抱挑戰、參與挑戰、自己成為挑戰的驅動者,傳統金融機構正在演化為FinTech發展的主力軍。再比如FinTech和國際創新中心,金融對于科技的要求是較高的,也是最有買單能力的。金融業需要大數據、人工智能,這些均比硬件重要得多,這些基于算法的軟科技的發展,實際上占主導的。同樣的道理,它對整個營商環境,對上海自由港、自貿區的影響和其他中心均有影響。
三、建議上海對標國際較高水平,走好中國特色發展道路
最后,費方域教授提到的第三個建議是上海要對標國際較高水平,走好中國特色發展道路,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