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9年7月15日電 /美通社亞洲/ -- 根據日前教育部發布的數據,截至7月1日,已有415萬高校畢業生落實去向,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68%。專家建議,大學生在擇業時應當打開眼界,才能走上四通八達的“立交橋”。
-- 苦練內功提升競爭力
如果求職不順利,參加一些技能培訓如今已經成為很多畢業生的共識。畢業生小周說,他正在參加英語培訓?!耙酝舐毑怀晒艽蟪潭壬显谟跊]有特長”,小周認為,現在用人單位普遍比較看重英語能力,把英語學好應該會讓自己得到更多的機會。
曾在美國工作近10年,并在國內高校任教多年的安博教育集團副總裁黃鋼博士對于國內外教育有著深入的研究。他認為,參加技能培訓是畢業生提升就業競爭力的不錯選擇,但學生在選擇培訓項目時應當學會尋找新的方向,這樣往往比隨大流的效果要好得多。以動漫設計為例,目前市場上這類技術人才的缺口比較大,從業人員的待遇也比較豐厚,而其優勢尚未被太多人認識到,建議畢業生不妨將注意力集中在此類培訓項目上。
“競爭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大學生應當注意全面提升自身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因為在招聘員工時,很多國外企業把‘軟實力’列為硬指標?!秉S鋼表示,參加實訓是增強就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他介紹,實訓是讓學生在模擬的工作環境中參與項目,完成相應的工作或作品,“比單純告訴他一些技巧和理論,效果要好得多。”
-- 調整心態“先工作起來”
小周坦陳,自己以往并非沒有得到過工作機會,“只是沒有找到自己比較滿意的工作而已”。
一些畢業生在擇業時會為自己設定很多限制,除了薪酬待遇,企業知名度、專業是否對口、工作地點是否在北京、上海之類的一線大城市等都是他們考慮的因素。
“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情況下,不妨先找一份相對適合的工作”,北京大學職業咨詢師、心理學博士莊明科建議,畢業生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期望值,看淡工作地域、待遇等條件,在工作中增強才干,謀求發展。
有的學生則反映,“經驗”問題是一大攔路虎。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會副會長、人力資源高級咨詢師衛錦垣指出,“經驗”問題與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密切相關。不難發現,熱衷于主動出擊舉行”校園招聘”,直接到高校延攬人才的通常是國內外的知名企業。而對于正處在求生存階段的企業而言,一個能夠迅速上手并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員工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衛錦垣同時表示,其實無論企業處在何種發展階段,不拘“經驗”降人才的用人策略才更有成效,這不僅可以實現員工與企業之間的雙贏,也是企業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 未雨綢繆在校生早做準備
在歐美國家,學生在大一時就開始參加各種實習活動,為日后就業打基礎。黃鋼表示,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國大學生能獲得的實習機會相對較少。而很多大學生求職不順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準備不足但這些完全可以避免。比如,職業規劃完全可以前置到填報高考志愿的時候。黃鋼建議學生及家長可以通過高考志愿測評系統輔助找到滿意的專業。此外,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應該從大二、大三就開始了。
除了學生自身的努力,學校在就業指導方面的責任不容忽視。據了解,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仍停留在發布求職信息,教授求職時一些常規的技巧上,通常只是在學生臨近畢業時才會舉行幾場講座。
據莊明科介紹,北京大學今年為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老師安排了相關的專業培訓,使就業工作隊伍更加專業化。他建議,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應當注意學校與院系相結合。鑒于每個院系、專業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可以邀請往屆的優秀畢業生代表回校交流,這樣的指導和經驗傳授非常具有針對性和借鑒價值。另外,大學生還可通過相關測評工具的輔助,盡快找到自己的短板,有針對性地提高職業素養,增強競爭力。
黃鋼指出,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是一年一屆的事情,學校需要做出長期的規劃,規范和改進教學中的一些不合理之處,在專業設置、課程安排等方面,更加注重與市場需求接軌。
專家觀點
-- 安博教育集團副總裁黃鋼:畢業生應樹立科學就業觀
畢業生在求職時遇到一些挫折也不必過于焦慮,換一個角度看,這未嘗不是一種抗挫折能力的磨煉,而這種能力本身也是一個成功者需要具備的重要素質之一。
畢業生首先要擺正心態,不灰心、不放棄。例如可以考慮到二三線城市或中西部地區尋找就業機會,放下“白領”“藍領”之類的舊有觀念,到更廣闊的空間鍛煉提升自己。
另一方面,加強自我學習,提高專業技能,同時注重溝通能力、紀律性、修養等綜合素質的培養。畢業生要明確自身的長短項,正如我們都知道“短板理論”,有時候求職不成功或許就是因為自身存在的一個弱點所致,需要發現并解決這個問題,而長項則是取得成功的重要砝碼。
此外,要嘗試多方向就業,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考慮通過出國留學等途經繼續深造,還可以選擇創業。就創業而論,不一定非要具備非凡的創意或專業技術,可以考慮選擇在有成功經驗者的引領下創業,比如加入一些已經被證明比較成功的創業項目,從而提高成功率。
-- 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會副會長衛錦垣:求職技能的核心在于“知己知彼”
求職固然是需要技巧的,但技巧并不神秘或難以掌握,無外乎“知己知彼”,概括起來,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了解自己。畢業生要明確自身的優劣勢及興趣、特長所在,對要找怎樣的工作有明確清晰的認識,這是選擇適合自己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了解企業。對于用人單位一無所知就遞上簡歷是求職的大忌。這就要求求職者要提前做好功課,對企業的歷史、機構、業務、文化等方面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這不僅是應對面試的需要,也有助于確認企業和自己彼此是否合適。
三、把握求職機會。要想方設法,包括動用各種社會資源尋找就業機會,一旦有比較好的機會出現,認真把握,不要輕言放棄。
四、參與到用人單位的篩選中。越是有吸引力的崗位,競爭難免越激烈,這是求職者全面比拼實力的時候,大家能做的,就是付出較大努力,爭取脫穎而出。
那么企業在招聘的時候會看重哪些因素呢?一般而言,首先包括個人的品質、修養和學習能力,因為這是個人不斷進步成長的前提。此外,企業還會考慮招聘崗位與求職者的專業匹配度,尤其是一些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