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18年8月10日電 /美通社/ -- 張金栓是山西省交口縣雙池中心衛生院的一名基層中醫,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里,他跟著眾多中醫專家學習了411個課程,而這上百個小時的學習,張金栓都是通過互聯網中醫學習平臺“中醫在線”完成的。
解決臨床上遇到的實際問題是張金栓刻苦學習的動力。中醫是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跟優秀的中醫學習,能夠很快掌握實用的中醫診療技術。在基層地區,如果醫生特別擅長某些疾病的診療,自然會獲得群眾的好口碑。現在,張金栓在當地已經成了家喻戶曉的“名醫”,他的門診量比去年翻了一番。提到令他受益較大的一門課程時,張金栓說:“之前在治療高熱患者時,我一直以開散藥為主。聽了‘高建忠講東垣學說’之后,我便開始學習使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在家里就能向全國各地的名中醫學習寶貴經驗,他認為這樣的在線教育方式不僅節省了自己的時間和金錢,成效也十分顯著。
中醫在線有很多張金栓這樣的基層醫生用戶,平臺上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包括諸多中醫專家的課程以及中醫藥學術會議的直播,打通了地域上的限制。近期,中醫在線進一步優化平臺課程框架,并將其命名為“精醫大學”,致力于打造屬于中醫人的終身大學。
為中醫藥繼續教育搭平臺
中醫在線是中醫傳承教育與學術交流平臺,包含中國較大的中醫音視頻在線學習社群。平臺現已集合海內外30多個國家25萬中醫,中醫人論壇聯盟512個,免費公益課程6800小時,線下系列精品課程超過1000小時,每年300場學術會議直播,是中醫人最關注的中醫能力提升與經驗分享平臺之一。在中醫在線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何劍心中,學術直播和中醫慕課僅是一個開始,如何為熱愛中醫的人們搭建一個有名醫指導、引領的成才體系,是他一直思考的問題。
作為傳承數千年的傳統醫學,中醫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是我國歷代勞動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積累,又有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擁有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所以,踏上中醫這條道路,便意味著開始了一場終身之旅,要不斷學習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好中醫。何劍他們想要做的便是通過現代技術平臺助力中醫成長,讓他們在這條道路上少些無助和迷茫。
“我們是一群熱愛中醫的人,我們想為中醫傳承做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事。”在何劍看來,中醫傳承教育是一件社會價值遠大于商業價值的事業,有很多不計報酬的年輕人正在為中醫藥傳承教育事業努力著。在他的帶領下,來自各行各業熱愛中醫的人聚集在了一起,正是這群跨界精英聯合眾多中醫專家才能夠真正做起中醫在線的事業。
人才培養有跡可循
“經典學習+跟師傳承+臨床反饋”是何劍心中中醫學習的理想方式。從上世紀的北平國醫學院、華北國醫學院,到30多年前的光明中醫函授大學,一批又一批擁有相同理想的名老中醫們為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努力奉獻著,培養了數萬名中醫學子。在互聯網時代,中醫藥的傳承擁有了更廣闊的平臺,“導航工程”便是借助當今科技力量,讓中醫學習可以像手機導航一樣有跡可循。
2017年底,中華中醫藥學會繼續教育分會牽頭發起了中醫藥繼續教育“導航工程”。作為互聯網平臺,中醫在線已經開始搭建“導航工程”框架,有30多位國醫大師和100余位名老中醫陸續加入。通過將課程、教師、學員分級分類,平臺為各層級學員匹配相應學習內容,進行智能學習導航。學習過程還將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網絡技術,管理“導航工程”學員的學習時間、學習效果和學習歷史。基于學員學習數據,平臺會授予繼續教育學分。為發揮教學雙邊主觀能動性,學員還可對課程內容、授課老師進行評價,從而不斷提升課程質量,優化課程體系。“導航工程”將為中醫臨床執業人員提供權威、規范、可收實效的中醫藥繼續教育教程,促進中醫臨床執業人員讀經典、做臨床,實實在在地提高中醫臨床服務能力。
何劍表示,中醫在線其實將中醫的教育體系視為一個金字塔結構 -- 最上面是以國醫大師、學科帶頭人為主的頂層設計,第二層是以主任醫師、中年骨干為主的中堅力量,第三層是年輕醫生與基層醫生。“中醫數千年來都是有師承體系的,現在學院體系逐漸將其取代了,我們想利用互聯網讓大家體會到現代化師承體系的優勢。”
“導航工程”的課程框架為每一位中醫人提供了清晰明確的成才路徑,使中醫學習有跡可循。創新的中醫藥繼續教育,就如同建立了一所網上的中醫人終身大學,中醫在線將其命名為“精醫大學”。在多位國醫大師的策劃下,大學確定了教學體系,并優選名師,完善教學保障與服務機制。
這所大學沒有圍墻
“醫者,至精至微之事也。”歷代醫生都對“至精至微”的醫道孜孜以求,當代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精醫”的理想,也不能缺少“大學”的精神。近代著名教育家梅貽琦先生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師是大學的一面旗幟,更是一所大學的脊梁和砥柱。本著尊崇經典、兼容百家、匯通中西、聚焦臨床的宗旨,這所“精醫大學”甄選了國醫大師、名老中醫和有思想有水平的青年中醫專家,共同構筑中醫藥教育與傳承事業的堅實基石。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為這所大學提供了技術保障。中醫在線的技術團隊在做中醫教育的同時,也在將名老中醫寶貴的經驗不斷挖掘和提煉。通過總結整理名醫經驗,教育產能被成倍放大,優質名醫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最終實現用名醫經驗為基層患者看病的目標。同時,中醫在線通過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形成中醫診療輔助決策系統,幫助基層中醫在“精醫大學”里真正領悟理法方藥規律并應用于臨床實踐。
秉承著“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的理想,“精醫大學”將于9月1日正式“開學”,到時,其優化的教學體系和優質師資將陪伴青年中醫成長,幫助國醫大師傳承學術特色,助力中醫藥管理機構的中醫繼續教育項目開展。學校的會員組織精醫社是一個中醫精英的工會組織,他們將幫助那些有夢想的中醫人“推倒圍墻、打開圍欄”,共同精進醫術。何劍希望這所沒有門檻的中醫藥大學早日成為中醫藥傳承教育的重要陣地,培養傳承中醫藥事業的生力軍。
“我用5年時間總結的一個觀點,用5分鐘教給學生,他們就多贏得了5年。”國醫大師柴松巖在提及“精醫大學”時說道。此外還有國醫大師金世元、石學敏、李佃貴、熊繼柏等都對此表示了支持,他們希望能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傳授給社會,讓人們在中醫的學習道路上少走彎路,服務更多患者。一起呼喚,一起變革,一起言傳身教,他們對這所“新”的中醫大學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