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0年9月14日 /美通社/ -- 埃森哲(紐交所代碼:ACN)最新研究顯示,由于企業內部關鍵職能(如研發、規劃、生產、營銷、運營和銷售)之間缺乏有效協作,許多中國企業未能實現數字化投資的價值。超過九成(92%)的受訪中國工業企業高管表示,各部門在推進數字化的過程中缺乏有效合作,導致成本增加,有損營收增長。該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75%)。
埃森哲《合力共贏》報告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這類問題就已經存在,此次危機進一步加劇了該趨勢。在短期、中期和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企業需要積極提升內部協作,充分應對挑戰。在企業公開的財務信息基礎上,此次研究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1,550位制造和工業企業高管開展了調研。
埃森哲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工業X業務主管江崇龍表示:“中國工業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內部也形成了許多孤島,各部門常常專注于各自的需求,抑制了協作。疫情引發的危機正在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這些由來已久的問題再次顯露出來,不僅阻礙了企業整體的數字化進程,還使企業面臨著恢復緩慢和增長停滯的風險。”
研究表明,缺乏跨部門協作的行為,諸如企業內部對某些技術進行重復投資,會使企業付出巨大代價。受訪中國企業高管預計,內部的競爭會造成數字化轉型的成本增加7.7%。企業領導者希望通過數字化投資使企業收入每年增長17%。但是,2017至2019年間,實際年均增收幅度僅為10.2%。同時,有66%的受訪中國企業表示,完全沒有看到數字化投資在促進收入增長方面的作用。
江崇龍補充道:“一旦各業務職能在計劃或執行數字化項目時孤立運作,就會扼殺創新,并可能導致企業錯失業務增長和改善績效的機會。企業領導者需要意識到,唯有著力促進跨職能協作,才能幫助企業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這已經成為反映企業是否能夠脫擺脫困境并取得成功的關鍵指標。”
研究發現,一部分中國工業企業(占比36%)在利用數字化投資推動營收方面的表現優于同行,并且實現了更高的收入增長,成為標桿企業:2017年至2019年,在數字化投入相當的情況下,標桿企業數字化投資轉化的收入占總營收的27.3%,遠高于其他企業(10.7%),標桿企業的息稅前利潤(EBIT)增幅達到了高達41.1%,而其他企業則出現了1.5%的負增長。
報告指出,面對危機和困境,標桿企業的做法和經驗值得企業借鑒,能更好地通過數字化投資來推動盈利性增長:
請訪問這里獲取完整報告(中文)。
關于本次研究
該研究在企業公開發布的財務信息基礎上,面向全球1,550位工業企業高管展開調研,這些受訪高管分別來自研發、工程、生產和供應鏈等部門。調研于2020年2月完成,受訪的企業年銷售額均超過10億美元,來自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中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西班牙、英國和美國等11各國家,涉及航空航天與國防、汽車零部件、汽車整車、化工、消費品與服務、高科技、工業設備、生命科學、醫療設備與技術、金屬與采礦、石油和天然氣、其他自然資源、半導體、公用事業等14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