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21年3月13日 /美通社/ -- 2021年3月13日,由中國抗癲癇協會主辦,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提供媒體戰略支持,中國抗癲癇協會青年委員會、中國抗癲癇協會病友工作委員會承辦,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提供支持的“抗癇守護者”首屆癲癇科普大賽正式拉開序幕。各方代表受邀出席啟動會,共同開啟以“抗癇守護者”為主題、由相關專業醫護人員參與的癲癇科普競賽活動。著名影視演員萬茜女士作為健康中國·癲癇關愛宣傳大使,通過視頻連線呼吁全社會關愛癲癇患者,為“抗癇守護者”助力。
此次科普大賽積極響應“健康中國2030”的號召,動員并激勵廣大癲癇工作者參與科普創作,激發科普創作源頭活力,普及癲癇疾病相關知識及規范診療,呼吁全社會正確認識癲癇疾病,營造理解與關愛癲癇患者的良好氛圍,全面推進人民健康事業發展。
癲癇,是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已將癲癇列為重點防治的神經精神系統疾病之一。據估算中國約有900萬癲癇患者[1],同時每年有40萬左右新發癲癇患者[2]。
癲癇疾病起病復雜、發作多樣,嚴重影響著癲癇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然而,癲癇并非不治之癥。各國臨床研究表明,對于新診斷的癲癇人群,如果接受規范合理的抗癲癇藥物治療,70%~80%的發作是可以控制的[3]。
中國抗癲癇協會會長洪震教授指出:癲癇對于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社會公眾普遍存在對癲癇疾病的誤解和對癲癇患者的歧視,癲癇發作給患者帶來身體痛苦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問題。將近80%的癲癇患者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75%以上的癲癇患者無法獲得治療[4]。
癲癇嚴重影響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質量,并日益成為備受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列為重點防治的神經精神系統疾病。癲癇患者的教育、就業、婚姻和生育等問題也值得特別關注。通過癲癇科普教育,能夠提升患者與家屬對于疾病的認識和對規范治療的依從性,提升農村和城市社區衛生中心廣大醫務工作者癲癇診療能力,加強對癲癇患者的管理,從而提高癲癇發作的控制率,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預后效果。向社會各界廣泛宣傳癲癇相關知識的同時,希望呼吁政府相關部門、科研機構及廣大民眾,認識癲癇疾病、重視癲癇研究、關愛癲癇患者。
5G時代和新媒體的發展,助力人們戰勝了疫情的挑戰。在疫情新常態下,借助線上平臺和數字化技術手段開展癲癇科普大賽,有助于推動各級醫療機構癲癇診療水平的提高、消除人們對癲癇的歧視和偏見。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總編助理李晨玉先生表示:“癲癇患者同樣擁有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們希望發揮媒體的宣傳優勢,呼吁全社會都來關注這一疾病,關愛支持癲癇患者和他們的家人,共同繪制無癇未來,共建共享健康中國。”
目前藥物仍是癲癇治療的首選,近幾年癲癇外科手術治療發展迅速,包括神經調控等新技術都給癲癇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我們將通過“抗癇守護者”首屆癲癇科普大賽,讓大家了解癲癇在腦科學研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時向廣大癲癇患者和家屬傳遞重要信息。隨著國家腦科學研究的深入,癲癇學科發展將更加迅速,今天難治性癲癇,明天就可能被攻克,為癲癇患者帶來嶄新的希望和光明的前景。
“抗癇守護者”首屆癲癇科普大賽從3月份開始,動員全國癲癇領域的醫護工作者,圍繞癲癇科普知識、就醫常見誤區、患者故事、患者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用藥、合理膳食、合理鍛煉、心理健康、日常照護等相關主題,以視頻形式參賽。整個活動將持續至6月,并在6月28日“國際癲癇關愛日”舉辦決賽。
[1] 2011年抗癲癇藥物應用專家共識 |
[2] 臨床診療指南:癲癇病分冊(2015修訂版) |
[3] 臨床診療指南:癲癇病分冊(2015修訂版) |
[4] 全球癲癇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