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利用腸道微生態可準確預測、診斷及治療“長新冠”
香港2022年4月11日 /美通社/ --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全球首次證實,新冠肺炎長期綜合后遺癥(又稱“長新冠”)患者擁有獨特的腸道微生態,透過檢測“長新冠型腸道微生態”可以預測罹患“長新冠”的風險;更可透過檢測康復者是否帶有“長新冠型腸道微生態”而對癥下藥。研究結果已于權威醫學期刊《Gut》發表。此外,初步研究顯示服用中大研發的微生態配方(SIM01)可以預防“長新冠”。中大醫學院正進行大型研究,利用SIM01 調整腸道微生態以治療及預防“長新冠”。
中大醫學院全球首次證實,“長新冠”患者擁有獨特的腸道微生態,透過檢測“長新冠型腸道微生態”可以預測罹患“長新冠”的風險;更可透過檢測康復者是否帶有“長新冠型腸道微生態”而對癥下藥。 左起: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以及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教授。
什么是“長新冠”?
新冠肺炎長期綜合后遺癥(或稱“長新冠”)是指新冠患者康復后,出現持續超過一個月的癥狀,包括疲倦、記憶力差、失眠、呼吸困難和脫發等。中大研究團隊發現,近八成新冠肺炎康復者六個月后仍受“長新冠”困擾。
“長新冠”患者的腸道微生態獨特 稱為“長新冠型腸道微生態”
研究團隊持續追蹤超過100名新冠康復者,發現“長新冠”與患者的年齡、性別、其他疾病、病情嚴重程度和發炎指數均無明顯關連。團隊利用大數據分析他們的腸道細菌基因,發現“長新冠”患者的腸道微生態獨特,可稱之為“長新冠型腸道微生態”。
由于“長新冠”包括幾十種癥狀,如疲倦、失眠、脫發等;患者往往未意識到是新冠后遺癥,因而延誤治療。透過檢測患者是否有“長新冠型腸道微生態”,可診斷出現持續癥狀的康復人士是否患上“長新冠”,從而及早介入治療以加速痊愈。
此外,“長新冠”患者可出現不同器官的癥狀,分析腸道微生態可區分不同類別的“長新冠”。例如,缺乏與免疫力有關的“好菌”會出現持續咳嗽和氣促的呼吸系統癥狀;而某些病惡菌則會引致疲倦、失眠、記憶力差和失去味覺等腦神經系統問題。
中大團隊發現檢測這種獨特的“長新冠型腸道微生態”有三大臨床應用:第一、預測新冠患者康復后患上“長新冠”的風險,準確度近90%;第二、診斷受多種癥狀持續困擾的康復人士是否患上“長新冠”,其靈敏度及特異性均近90%;第三、區分不同類別的“長新冠”癥狀,為“長新冠”患者對癥下藥。
“長新冠測試”是由中文大學轄下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Microbiota I-Center, MagIC)所發明,研究經費由創新科技署“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臺”支持。中大醫院將會是全港首間醫院提供這項檢測服務。
超過90%新冠患者服用SIM01后 持續1年無任何“長新冠”癥狀
研究團隊最新進行一項前期研究,發現逾90%新冠患者服用由中大研發的微生態配方 (SIM01)一個月,一年內都沒有出現任何“長新冠”癥狀。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表示:“自2020年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全球已有超過5億人口染疫。中大的研究亦顯示近八成本港新冠病人會出現‘長新冠’,這無疑對醫療系統造成長遠及沉重的負擔。我們這項研究不單是全球首次發現腸道微生態變異是導致‘長新冠’的重要原因,更提供了預測、診斷及治療‘長新冠’的方案,對解決這個全球最大的醫療難題作出重大貢獻。”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指出:“我們透過檢測患者是否有‘長新冠型腸道微生態’,能夠預測患上‘長新冠’的風險及診斷有持續癥狀的人士是否真的患上‘長新冠’,從而對癥下藥。我們早前的研究指出中大研發的微生態配方SIM01可促進新冠患者康復,今次研究進一步顯示調節腸道微生態可以預防‘長新冠’。”
開展大型研究引證微生態配方醫治“長新冠”
中大醫學院獲食物及衞生局研究處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撥款資助,目前正進行一項大型臨床研究,引證透過調節腸道微生態醫治“長新冠”的效用。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教授表示:“我們正在招募持續受不同癥狀困擾的新冠肺炎康復者進行臨床研究,希望透過調整他們的腸道微生態治療‘長新冠’。”
有興趣參與的人士,可登入連結https://bit.ly/3r5KEgK ,或WhatsApp短訊至電話號碼+852 5641 7082 寫上“參加RECOVERY研究”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