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8月10日 /美通社/ -- BSI 作為食品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標準發展和應用領導者,在7月26日成功舉辦「食品全產業鏈"綠色"可持續發展」線上研討會。本活動邀請了來自頭部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專家在會上作了精彩分享,聚焦食品行業碳中和路徑、雙碳管理上下游協同、數據技術更話題,為與會者帶來了業內領先的思想啟迪。
第一排從左至右:RSPO中國市場轉型負責人 滕菲菲;BSI中國區可持續發展高級專家 江興華;BSI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 張翼翔;第二排從左至右:安安合食創始人、頂新國際集團新零售事業群食安技術總顧問 劉成章博士;伊利集團EHS副總監 李西文;BSI食品化妝品和衛生行業標準應用總監 馬涓(嘉賓排名不分先后)
BSI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 張翼翔率先開啟致辭,他講道,近年來,我國在綠色食品、食品安全等領域相繼出臺管理辦法和相關政策標準,食品行業逐漸步入綠色、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軌道。從踐行ESG理念的角度出發,食品企業應積極推進自身ESG理念發展,自覺進行ESG信息披露,同時嚴格按照政策的規定來生產產品,配合建立符合要求的生產體系,從而提高消費者對企業的信任度。
隨后,BSI中國區可持續發展高級專家 江興華首先帶來了"食品飲料企業如何走向碳中和"主題演講。他通過結合養殖活動、食品加工和制造環節、包裝、原料和產品運輸等4大產業鏈環節的溫室氣體排放、減排措施,詳細闡述介紹了實現"碳中和"的步驟及關注要點:1;量化溫室氣體排放或者環境影響;2;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或者其他環境影響;3;抵消剩下的排放;4;碳中和聲明。PAS 2060是全球第一部碳中和標準,也是迄今獲得國際上最廣泛認可的碳中和聲明規范。PAS 2050是全球首個產品碳足跡方法標準,作為PAS 2050和PAS 2060標準的制定者,BSI 參與了國際標準化組織產品碳足跡標準ISO 14067編寫工作,BSI 憑借在碳領域積累了大量經驗和最佳實踐,賦能企業節能減排實現碳中和。
RSPO中國市場轉型負責人 滕菲菲帶來了"可持續棕櫚油助力企業實現可持續綠色價值鏈"主題分享。她詳細介紹了適用于生產者、種植層面、供應鏈等相關的可持續棕櫚油認證標準。RSPO的標準和認證體系,也成為全球最受認可的市場自愿可持續標準,推進整個供應鏈的可持續實踐和市場轉型,助力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
安安合食創始人、頂新國際集團新零售事業群食安技術總顧問 劉成章博士帶來了"數據技術支持可持續發展"主題演講。他首先強調了食材價格、產地、種植方式、生產時間周期、加工處理、運輸配送、食品安全質量等環節中實現信息數據對稱和高效流通的重要性及帶來的價值。隨后結合生動舉例,介紹了可持續的食物系統,并分享了智能食安保障體系,如何利用數據化管理,貫穿食品全產業鏈,提升食品安全、風險管控及綠色可持續發展,提升消費者信心和信任。
最后,伊利集團EHS副總監 李西文帶來了"伊利零碳未來計劃"主題演講。伊利于2007年提出綠色領導力,2009年提出綠色產業鏈等管理理念。伊利實施碳中和的主要實施路徑有:摸清碳家底、設定碳中和目標、制定實施方案,聯動供應鏈全力實現碳中和,并在整個過程中,運行碳管理體系,提升碳管理績效,助力碳中和。作為行業領導者,伊利積極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積淀和輸出企業內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和實踐案例,帶領整個行業、整個產業鏈進一步向碳達峰碳中和邁進。
專家們精彩的分享紛紛獲得了線上與會者的高度評價,大家反響熱烈并積極提問。在最后的互動問答環節,幾位嘉賓在活動主持人BSI食品化妝品和衛生行業標準應用總監 馬涓的引導下,圍繞線上觀眾提出的適用食品行業的可持續認證體系、食品鏈企業RSPO細分方向認證、食品行業數字化轉型路徑、"零碳"產品如何對標標準進行碳足跡計算和碳中和認證等問題,一一給予了解答。
作為全球領先的食品安全認證服務機構,BSI可跨整個食品供應鏈提供針對食品安全和業務標準的認證、培訓、評估和供應鏈解決方案,包括:HACCP、GMP、ISO 22000、FSSC 22000、GLOBAL G.A.P、BRCGS 食品安全全球標準、SQF安全質量食品、BSI PAS 96食品和飲料防護、RSPO供應鏈認證、無麩質認證計劃以及BSI Catering Scheme(BSI 餐飲行業規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