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2020年5月29日 /美通社/ -- 5月26日,SGS與國家動物健康與食品安全創新聯盟(CAFA)、賽默飛世爾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共同宣布達成戰略聯盟合作關系,旨在推動人造肉供應鏈標準和管理體系的建立,及高品質的審核認證業務發展。
人造肉也是近年來食品行業和資本市場備受關注的話題,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植物肉的蛋白來源是什么?是否摻有動物源性蛋白成分?如何鑒定植物肉的真假?產品包裝名稱和標簽是否合規?都需要通過聯合人造肉全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來給出答案。
國家動物健康與食品安全創新聯盟(CAFA)常務副秘書長孫忠超博士表示:“國內人造肉產業發展參差不齊,切記盲目跟風和炒作,國內急需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人造肉產品標準體系,聯盟從食品安全和品質管理角度入手,已經開始建立人造肉的產品標準和追溯體系,基本滿足大型連鎖餐飲機構對人造肉產品的供應鏈審核和管理需求。人造肉是新鮮事物,也是全球范圍的資本游戲,務實才能提升消費者信心,如果要健康發展,就需要全產業鏈各方合作共贏。”
SGS農產食品部副總監王劍先生表示:“食品真實性問題是全球共性問題,各國陸續出臺了一些法規和標準來杜絕摻假食品的市場流通。然而不法廠商摻假手段越來越高,由此對鑒別技術手段的要求也逐漸從單物種向多物種、從靶向性鑒別向非靶向性鑒別發展。現階段普遍應用的技術,如PCR方法,已無法滿足需求。我們利用賽默飛的二代測序平臺結合SGS獨特的試劑盒和額數據庫在食品真實性領域開展探索,并為中國政府、食品企業和大型商超等提供測試服務。希望未來能夠推進‘人造肉’產品的自愿性產品認證服務,為人造蛋白市場的規范性發展做出貢獻。”
以“食品真實性測試為例”,目前大多數檢測機構用于食品真實性測試的基于DNA的技術主要是PCR技術,該技術在應用時需要對未知食品源添加進行預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SGS中國引進的下一代測序技術(簡稱NGS),可以非靶標一次性對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物種進行測試,更有效地實現對食品的組成成分進行鑒別,效率更高,同時避免一些成分的漏檢。可以說,過敏原、摻假等危險因素將無所遁形。
此次SGS攜手CAFA聯盟和賽默飛,聯合開展“人造肉”的檢測、審核和認證合作,進行消費者的調研和質量分析,將推動人造肉供應鏈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市場的規范性發展,從而確保供應鏈的質量與安全,提升消費者信心,助力人造肉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