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1年7月14日 /美通社/ -- 在第15屆BIOFACH CHINA亞洲有機展上,食品媒體人、昊圖食品網主編陳一筆先生與李永軍董事長見面并進行了采訪交流,感受到這位健談董事長,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有機食品和有機農業的熱愛。
2007年至2021年,李永軍在有機食品這條道路上,已經探索了14年。
李永軍2007年成立山東一正有機農牧股份有限公司,專注有機食品開發研究與生產經營。
企業自行開發建設有機農場,開展有機食品連鎖店(館)連鎖經營業務。在青州市王墳鎮仰天山脈的深山峽谷中已陸續開發三處有機農場,總面積三萬余畝。建成現代化食品加工廠、冷庫車間各一處。發展有機生活體驗店(館)二十余家。主要產品有:有機黑山豬、有機跑山雞、有機山雞蛋、有機雜糧、有機面粉、有機果蔬等六大品類40余個品種。
李永軍表示,他探索了14年,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留給了有機農業。有機農業對于他個人、企業、行業,都有重要的意義。以下摘自實錄。
思考一:有機農業重資產的怪圈與破局
“有機農業投資,是一個周期長、回報慢、重資產的投資。”,李永軍認為,有機農業一旦擴產,就需要擴充土地、擴建廠房、增添設備、投入人力。
企業重資產,財務成本高,吃掉了企業的大部分利潤和流動資金。帶來研發、市場投入遞減。如此模式,企業很容易背上重資產運營的負累。因此談到有機農業投資,談農色變。
李永軍也曾走過一段艱辛的重資產運營歷程,因此對從業者的艱辛深有體會。14年期間,很多企業死在重資產運營的模式下,李永軍也在同一批,是為數不多的、存留下來、并且走上良性發展的創業者。
李永軍認為,農業技術、資本、人,是有機農業最重要三個要素。因此,有機農業創業者整合這三方面資源是尤其必要的。雖然這三個資源很多時候是獨立的、分散的,整合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比起獨自重資產投入,更具操作性。
思考二:有機食品叫好不叫座與破局
2018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 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公布。在食品領域,有機食品(Organic Food)也是消費升級的一種高級形態。
在中國,有機食品的消費,目前還處在初級階段:
一是消費群體還很小眾;
二是消費文化、消費意識還處在食品本身是否是有機,還沒提升至烹飪方式、消費習慣、消費理念;
三是有機消費圈子很孤立,很多有機消費涉及個人隱私。
四是有機食品價值認同度不高,消費者更多關注有機食品價格本身。并未更多關注到:有機消費是一種更有品質的消費理念、消費體驗,對人身健康、生活品質都有積極的提升價值。
這些原因,導致有機食品出現叫好不叫座。
隨著80后、90后、00后等有較高教育背景的人群成為消費主力,近5.5億人口為消費升級奠定了基礎。他們的消費能力、消費理念、健康認知、社交模式,都有助于推動有機食品叫好又叫座。
因此,研究和制定適合80后、90后、00后有機產品、營銷策略、品牌建設、消費場景,顯得尤為重要。
思考三:理想的有機農業是什么樣子?
理想的有機農業是什么樣子,這是很抽象的。1000個人,就有1000個有機農業的畫面。可能是清晰的,也可能是模糊的。
在李永軍的心中,憧憬的有機農業很美也很簡單。
李永軍記憶中的農田,有螞蚱、蛐蛐、蟈蟈、螳螂、蚯蚓、田鼠、青蛙、蛤蟆、蟋蟀、蜥蜴等二十多種小昆蟲、小動物。
就是因這些陪伴人類千年萬年的微生物、小動物,陪伴著我們,才使得土地充滿生命力。
化肥農藥帶來蔬菜、糧食千斤萬斤的產量增長,但不代表農田有生命力。在今天很多糧食主產區,一些微生物、小動物已經絕跡。
土地承載著包含人類在內許多生物生命的延續,現在它讓這些生命都消失了,那么人類的生命還會長久嗎?人類的樂趣還會有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還會有嗎?
李永軍表示,今天,在有機農田中,昆蟲的多樣性、生物的多樣性依然隨處可見。
有機農業這種永續的、循環的、有序的、環保的、科技的生態模式,它也是一種先進的、積極的、熱情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模式。也是人們敬畏自然、遵循自然、理解自然、回歸自然、追逐自然規律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