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5年8月24日 /美通社/ -- 在近日舉行的由整合醫學會主辦、衛材中國藥業協辦的"痛風及高尿酸血癥專病聯盟學術大會-跨學科共議痛風"媒體見面會上,來自風濕免疫、骨科等領域的多位權威專家聯合發聲,呼吁全社會提高對高尿酸血癥與痛風危害的認知,并推動基于最新《高危高尿酸血癥藥物降尿酸治療專家共識(2025版)》的規范化、精準化管理。會上,多位專家還就新型降尿酸藥物的臨床應用前景進行了深入探討。
衛材全球高級副總裁、衛材中國總裁馮艷輝女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隨著多替諾雷成功實現商業上市,期待全新的治療方案為患者及其家庭帶來真正的福祉。未來將通過醫院、線上線下藥房等多元化渠道,幫助患者遠離痛風發作困擾,提升生活質量。同時,衛材中國將持續推動該產品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切實減輕患者用藥負擔。馮艷輝特別強調,疾病防治需要社會各界協同發力,期待與醫學學會和媒體共同合作,做好防控宣傳教育。
首次定義"高危高尿酸血癥" 明確早期干預人群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風濕免疫科張卓莉教授指出:長期以來,高尿酸血癥患者往往因缺乏癥狀而被忽視,直到反復痛風發作或出現腎臟、心血管損害時才被重視。本次發布的共識,首次提出"高危高尿酸血癥(HrHUA)"概念——包括合并痛風、慢性腎臟病、腎結石、高血壓、冠心病、代謝性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等患者。該類人群若不及時干預,不良結局風險顯著增加。
"這不僅是一個學術定義,更是臨床管理的轉折點,讓我們從‘發作時治療'走向‘長期控制、主動干預'。"張卓莉教授說。
風濕科與骨科共識:痛風不是"小病"
北京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黃慈波教授提醒,痛風并非"突然痛一下",而是需要長期管理的代謝性疾病。若忽視早期控制,可能在數年內由間歇性發作發展到關節畸形。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骨科主任胡懿郃教授,從骨科角度指出,痛風最直接的破壞是關節系統的不可逆損傷。"我們在手術中見到完全毀損的第一跖趾關節、痛風石壓迫的膝滑膜囊腫、甚至骨質穿孔。這些都不該是正常的疾病進程,而是延誤治療的代價。"他呼吁公眾應將痛風視為"關節慢病"進行長期管理。
新藥為精準治療帶來更多可能
針對臨床應用前景,張卓莉教授介紹,中國三期研究結果顯示,多替諾雷4mg治療24周時的達標率接近傳統治療藥物的兩倍,在起始尿酸水平≥9mg/dl的患者中優勢更為明顯。其在肝功能不全、輕中度腎功能不全、老年患者中無需調整劑量,體現了療效與安全性的雙重優勢。
專家呼吁:建立"早診早治+精準用藥+長期管理"體系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李娟主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風濕科吳華香主任、海南省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詹鋒主任分別在廣州及上海的媒體見面會分會場上發表講話,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我國痛風與高尿酸血癥患者的降尿酸達標率偏低,原因在于患者認知不足、傳統藥物局限性以及缺乏長期管理機制。要改善現狀,需要多學科協作,構建涵蓋風險評估、個體化用藥、患者教育及政策支持的全鏈條管理體系。
"多替諾雷等創新藥物的加入、新共識的推廣以及多學科共治,將為患者帶來更長遠的健康獲益。"專家總結道。